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推进“第二课堂”建设 拓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新阵地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4 10:49:20      点击:

王盛琳

摘要:大学生党建工作与高校优秀学生骨干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高等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应当契合学生个性特点和现实需求,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构建能够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培养培训体系,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常态化的实践锻炼平台,真正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效能。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第二课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010-03

一、引言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文化素养和较好的精神追求,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高等体育院校里,大学生党员更是属于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可靠、综合能力突出的一群人,毫无疑问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大学生党建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这批优秀学生骨干的成长成才和全面进步,不管从国家社会长远发展还是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看,大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得到有力关注和高度重视,高等体育院校的党建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党建工作担当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3]。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剧烈变迁,大学生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多,社会各种思潮对于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冲击也有增无减,直接反映在大学生党员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上。例如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党员意识淡化、党性修养弱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这些现象在部分大学生党员身上时有发生。另外,高等体育院校易于在“运动技术中心论”的影响下,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过度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缺少对运动项目多元价值的挖掘,忽视大学生党员综合素养的多元培养,从而给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良性开展造成阻碍。

因此,高等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应当契合学生个性特点,构建能够发挥和提升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培养培训体系,大力拓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育人、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高校党建工作在育人工作中贯穿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影响着课堂和课外学习,把握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水平,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效果[2]。要把教育、管理、服务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常态化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大学生党员在“第二课堂”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巩固服务奉献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1.服务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党建工作应当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衔接,将育人育才作为主要使命。一方面,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导,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建工作绝不可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割裂开来,应当与高校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同时注重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向各行各业输送能力全面、素质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就坚实的人才支撑。这就需要从“第二课堂”入手,将大学生党建工作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局中,为大学生党员健康成长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引导、服务和保障。

2.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抓手。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種主观客观的条件所限,部分高等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着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党的组织生活重形式轻内容,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亟待改进[1]。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活动和实施项目,尤其是侧重于策划开展一些回应大学生实际成才需求的活动,从而能够帮助青年学子实现个性化成长、多元化发展。此外,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和巩固也显得非常迫切,要通过政策杠杆的力量增加学生党支部的活力和创造力,让党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党课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和结合无疑可以丰富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增强体育院校党建带动团建的有效途径。要着力增强高等体育院校党建带团建,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共青团是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的明确职责是团结教育引导青年、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团学组织所承担的社会实践、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技创新等“第二课堂”内容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资源,让大学生党员在“第二课堂”中不断历练和成长进步,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形式,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将学生的思想引领、素质拓展、专业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

三、在“第二课堂”中构建党建工作体系的目标追求

1.将“第二课堂”打造成为大学生党员先锋作用的“示范田”。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完整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党员固然没有办法像先烈那样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对党的忠诚,却可以在日常工作、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而不是“泯然众人”。“第二课堂”的活动面广量大,涉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大学生党员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追求高水准的目标,不仅仅满足于参与“第二课堂”的普通活动,更要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感,成为“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充分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

2.将“第二课堂”打造成为大学生党员全面素养的“孵化器”。党员这个身份不仅仅意味着对于党的发展历史、理论知识、方针政策的掌握和理解,更意味着综合能力和精神追求应当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准。大学生党员不仅仅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还要利用各种方式锻炼提升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若能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则一定能够成为高素质拔尖创新型大学生党员的重要“孵化器”。

3.将“第二课堂”打造成为大学生党员日常表现的“成绩单”。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除了常规的教育管理培训体系外,还需要有科学客观的考核机制。不管是对于正式党员的年度考评,还是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优考察,都应当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高校党建工作质量高不高,仅靠学校党建牵头部门自己评定远远不够,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为标准。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科学素养、职业技能、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协同发展指标,科学地对指标进行量化评价[2]。引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和效果,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来评定日常表现,更有依据,也更加科学系统。

四、讨论与思考

1.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大学生党建工作要充分考虑工作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才能将党建工作真正做实、做细、做全。因此,在谋划工作和开展活动时,一定要充分探讨研究入党积极分子、新发展党员、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类别区分,有层次地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确保实际成效和预期成果,切不可出现“一刀切”、“一锅炖”、“一勺烩”的现象。必须要尊重大学生党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党建活动。同时,建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的以点带面的网状结构,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4],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辐射效应,用优秀分子去带动其他学生群体的整体提升。

2.统筹规划,协同创新,充分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大学生党建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尤其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涉及校内许多部门和机构,要善于整合资源,寻求相关职能部门(例如学生工作部、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的支持和配合,真正形成有效合力,保证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成材率。在大学生党建工作系统中,需要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团委等子系统以及院(系)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等要素,发挥出相互协作的功能,才能使系统产生新质的“涌现”出现,即不断地探索以何种方式的协作,才能达到大学生党建工作系统的优化[5]。在党建工作队伍方面,要积极发动班主任、辅导员、教师支部书记、离退休老党员全员参与,共同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在“第二课堂”的生根发芽。

3.善于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近年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让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习惯和传播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既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在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包含着不少碎片化的无用信息和有害信息,而且敌对势力也将“触手”伸向了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散播,给校园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而機遇则在于网络新媒体也为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大学生党建的组织动员方式也多了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必须从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出发,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服务[6]。一方面,要建设好党组织的主流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一切以学生为本,增加具有吸引力和创新力的内容模块,将青年大学生凝聚到党的旗帜指引下;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及时清理各类有害信息,敢于向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言论“发声”和“亮剑”,真正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营造一个成长成才的良好网络环境。

五、结语

高等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应当契合学生个性特点,构建能够发挥和提升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培养培训体系,要把教育、管理、服务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常态化的实践锻炼平台,让大学生党员在“第二课堂”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巩固服务奉献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飞芸.大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6-58.

[2]韩博.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14,(06):43-44.

[3]沈春华,张加军.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4):131-133.

[4]沈春华,张加军.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4):71-72.

[5]王丽.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分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8(04):120-123.

[6]伍辉燕.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4,(06):12-13+2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