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新时代下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4 10:48:43      点击:

王沁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应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从国家重大战略、社会主要矛盾、高等教育任务三个层面提供了理论支撑,从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适应经济社会需要、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三个环节阐述了主要内涵,从素质培养、专业培养、分类培养三个角度论证了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246-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教育领域也被囊括其中。当今教育的基本矛盾已具体化为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及教育运行的内向,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改变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时代下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支撑

1.国家重大战略层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紧扣创新驱动发展主题,与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看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为国家不论是抓住机遇还是应对挑战提供创新发展的真正动力。

2.社会主要矛盾层面——适应需求与拓展供给相结合。目前教育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基于学校的、标准化的、班级的、供给驱动的服务方式,但期待更多地是能够提供灵活的、优质的、个性化的、终生的教育。适应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升级教育供给,是新时代解决教育层面主要矛盾的精准措施。

3.国内外现实需求层面——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国内现状层面。进入新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又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近日国内20多座一、二线城市纷纷出台新政,掀起争夺高端人才的“争夺战”。国外现状层面。国外对于人才的渴望同样也是如此,例如德国利用洪堡基金会等,在联邦层面设立面向海外人才的基金,致力于吸引更多创新研究人才。必须致力提升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要求,以满足新时代、新要求的变化。

二、新时代下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涵

1.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定素质,包括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健全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强烈的批判精神,这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就是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因材施教”的发展思想,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匹配到自己最适合、最成功的方向。

2.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瞄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更好地牢牢把住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注重认知能力、考试能力、学科知识能力,造成的结果一是教育的同质化,二是造就了大量具有相同知识的“平庸人才”。培养学生具备接受多元化教育的能力,以多元化为导向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型人才需要后天对客体进行培养与教育,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四维联动的空间,保证整个培养得以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政府层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形成内外兼修、统筹协调,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的合力,才能让创新创业教育在良好条件中进行。学校层面立足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生为本的教学关系。提高社会层面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程度,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三、新时代下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1.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实现广谱式培养。多元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又是素质教育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深化,新时代背景下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与学生素质教育相融合并作为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应当是具有广泛性和普及性特征并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的素质教育。个体的多样性、独立性和创新意识,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障,必须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将两者相融合,不仅是实现教育内涵回归的体现,更是真正做到为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奠定基础和提供支撑。

2.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协同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考虑到内部学校和外部社会的双重因素。学校内部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社会外部包括:国家顶层设计、社会创新创业环境、校企合作平台等。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配合和不同因素之间的协同,必须内外部充分联动。

首先要推动校地协同。使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从开发科教研资源、建设实训平台和培养师资人才等角度进行多维合作,尤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以“双主体、多元化”为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使在教中学和做中学两者之间达到有机统一。

其次要推动校校协同。推动校际之间的教师互聘、课程互修,各高校间进行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跨校建立创新创业团队,为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提供更开阔的平台。

最后要推动科教协同。探索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为抓手,鼓励项目与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结合,逐步构建完善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有效机制。

3.与分类教育相结合,实现特色化培养。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必须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全新观念为指导,整体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面向全体时,要做到全覆盖,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孕育学生的创业意识,依托课堂和实践联动做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分类施教时,首先面对学生分专业、分阶段、分群体将专业背景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其次面向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进一步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最后针对准创业者或者创业初期的学生,通过利用孵化平台提供资金、科研、训练等,提高创业服务的精准性,促进项目走向正规。

在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新心態的背景下,要求我们要以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为导向,进行创造性的人的全面教育,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真正点亮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新航程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7-12-14(014).

[2]董洪亮.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N].人民日报,2016-12-9(004).

[3]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论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3):1-5.

[4]董卓宁,孟宪博.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125-12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