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3期·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职业人的素养需求与培养对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8/1 16:35:30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3期

李丽

[关键词] 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新型职业人;素养分析;培养对策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和发展路径研究”(JJ193977)

[作者简介] 李 丽(1982—),女,湖南湘西人,硕士,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3-0140-04    [收稿日期] 2021-03-17

从目前看,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主要包括宏观层面的发展理论策略研究和微观层面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及技能需求等。在宏观上,姜志坚等从国家、省市、区域联盟和院校四个方面提出了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1];李秋斌认为人工智能背景下培养高职人才需加强学习引导,开展理论研究,注重实践探索,开发新型师资,做好教育规划与创新培养体系等[2]。在微观上,鲁石认为人工智能视角下,基于产业变革和职业发展需要构建“人工智能+”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3];许艳丽等研究了近万条网络招聘信息,认为人工智能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的技能需求并重,且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岗位差异[4]。

职业人是指承担一定职业工作任务或从事一定职业活动的人[5]。陈鹏等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应将职业人的培养作为终极目的,以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事职业活动除获取稳定的生活来源之外,还期望发挥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培养职业人需要真正回归“以人为本”。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辨析

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们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认知方向对其做出不同的定义。斯图亚特·罗素(Stuart Russell)与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在《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中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智能主体”的研究与设计的学问,“智能主体”是指一个通过观察周遭环境并做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6]。李德毅院士在《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中将人工智能定义为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和各种脑力劳动,比如感知、记忆、情感、判断、推理、证明、识别、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利用某种物化过的机器予以人工实现[7]。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中对历史上有影响的几种人工智能定义进行了梳理分析,具体见表1[8]。

从表1中五种定義可知,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程序的观点达成了一致,但定义的方式和角度不同。第一种定义揭示了大众看待人工智能的视角,但主观性较强;第二种定义也不可取,目前人们对大脑如何工作认识尚浅,而计算机的技术路线与其是完全不同的;第三种定义从实用主义出发,但逻辑性不够强;第四种定义代表了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出现后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趋势,具有时代特征;第五种是学术界中教科书式的定义,全面均衡,偏重实证。第五种定义是本文遵循的人工智能定义。

二、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高职教育面临新发展的定位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特别是下游。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链的下游岗位附加值低,且极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由于就业机会骤减,高职教育的“出口”被堵塞,加之对高职教育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人工智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技术,而技术的发展在于人的运用。从第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蒸汽时代”,到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的“电气时代”,再到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时代”,在时代变革的每一次职业教育中,通过分析技术的本质,抓住人与技术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传承与革新中的优势,重新定位自身发展,虽然历经转型阵痛,但依然获得长足发展。

(二)高职教育面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将影响生产关系,当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生活与生产关系的诸多环节时,作为劳动者的重要提供者的职业教育,将不可避免地开始思索如何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人才。与以往技术革命不同的是,前三次都是以技术进步为特征,而人工智能却会对政府、企业和各类组织都产生重大影响,更侧重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培养一般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教育面临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普通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层次结构,而职业教育的层级结构尚不完善。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大部分行业将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业者的角色将会由体力劳动者转为脑力工作者[9]。

(四)高职教育面临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各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撑,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随着大量新技术的涌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不适应。一是“效率至上”,忽视了个体差异。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或专业技能标准要求,批量式培养大量从事标准化工作岗位的技术人才,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围绕效率而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面临危机。由于过于强调效率,遏制了受教者的创新意识和完备人格。二是重视“成器”培养,忽视“成人”培养。当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时强调机械性的记忆和反复练习,把受教育者当作技术容器,忽视了教育育人的本质。而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道德、情感、理智与技术和谐发展。三是重视单一技能培养,忽视复合技能培养。根据泾渭分明的学科体系划分,现有的职业教育围绕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10 ],忽视了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人的素养分析

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美国教育委员会(ACE)前任主席约瑟夫·E·奥恩在《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中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需要利用数据素养管理大数据流,利用科技素养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利用人文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机器协同合作[ 11 ]。2018年1月,欧盟发布的《关于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提案》,提出了新的核心素养,包括“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数学、科学能力与工程技术能力”“数字能力”“个人、社会能力与学习能力”“公民能力”“创业能力”及“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9]。在我国的教育话语体系中,以读、写、听、说、算等能力为代表的认知能力通常被称为“硬素质”,而以领导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价值观、人格品质等为代表的心理因素通常被稱为“软素质”[ 12 ]。

(一)专业素养需求:人工智能是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智能设备将逐渐成为基础设施,掌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成为每个新型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导入期,因而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中的就业需求变化有限,在专业技能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基础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反映在企业招聘中,目前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相较以前更看重技术能力,尤其是基础性人工智能技术能力。根据智联招聘网站的大数据显示,近两年就业需求量增长最大的主要为具备两类技能的人才:第一类是掌握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具体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IT、人工智能行业;第二类是掌握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库架构等数据领域相关技能的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为各行各业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撑,同时兼具行业特有的专业技能,属于复合型人才,其需求量同样增长明显。

(二)职业素养需求:德才兼备是重点

人类的智慧通过教育传授给下一代,下一代人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在更深、更广的领域进行探索创新。智慧是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完美合体,二者缺一不可。而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程序模仿人类的部分思维,主要是人脑记忆与运算等部分功能。从现代智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有智无德”,具有认知、计算能力却缺乏人权伦理、责任、道德与实践智慧,而人类情感交流、沟通协作、社会责任与道德伦理正是人工智能时代新型职业人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所在。

(三)个体差异需求:激发个性是关键

智能机器的优势在于执行与运算,特别是在智能感知识别、特种环境作业、智能算法、智能制造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但被赋予人工智能标签的机器本身并没有创新能力,即便是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在没有给出明确定义或者缺乏知识经验的任务中也无能为力。而人的优势在于思考、决策,当智能机器人被整合到劳动力市场中,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迫切需要人类的感性思维,特别是个性化的创造。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理想的教育应该是高度个性化的教育。当前职业教育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对所有的受教育者都“一视同仁”,以适应企业集中化、统一化、流程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并未充分尊重受教者的个性发展和个性自由。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未来人们将从重复烦琐的事务中解脱,从事的工作必然不再是简单的制造,而是更好的创造。因此,职业人的培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需求,充分激发受教者个体的创造力。

四、人工智能时代新型职业人的培养对策

(一)主动变革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回归职教育人本质

除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新型职业人还需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因此,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首先,要主动变革职业教育理念,凸显“以人为本”。依托专业实训、企业实践、暑假实践等,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迁移能力、对新知识的聚合创新能力、对信息环境快速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从机械性、浅层次的学习转向自主的深层次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人才发展通道

传统的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以专科层次为主,在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工作流程标准化,熟练程度要求高,但由于技术复杂程度较低,难以满足新型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建立人工智能适用教育模式,服务人才培养变化

当前职业教育基于大工业生产背景,大多采用静态型、灌输式的大班授课方式,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量标准化人才,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泛在的信息网络有利于建立智能交互的教学模式。人工智能将以人机协同的方式融于教育中,形成“人机双师”的格局,一方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在信息储存整理方面的优势,根据学生的特征实现教学内容精准推送,同时采用更加丰富生动的信息化呈现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从大量重复性和数据积淀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体特征进行教学组织管理,提供个性化教学辅导,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价值判断等倾注更多精力,弥补人工智能在情感交流、价值引导方面的不足。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