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0 19:52:59      点击:

张晓阳

摘要: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平台环境、生态环境,构建“345双创体系”的实践进行总结研究,探索出高校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构建“四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生态系统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64-02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

(一)注重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

2015年,学校下发《关于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内蒙古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建设工作,学校创新创业领导机制初步形成。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强调2016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打造“一园多区”模式,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平台环境

2016年初,学校提出着力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探索创业培训、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基地实训一体化的创业培训模式,形成学校、学院、专业、社团四级实践化教学平台。先后建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生创业联盟实践基地、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众创空间、内蒙古师范大学来喜民具博物馆、大学生立体造型艺术设计实践教育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上海金通金融谷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等多个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已形成“一园多区”的模式,打造了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构建“345”双创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345双创体系”是指拓展三种合作方式,创设四级联动机制,打造五大双创平台。

1.拓展三种合作方式。校校合作:与上海体育学院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共同促进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为重点,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联邦图瓦国立大学、美国费耶特维尔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际学术教育与合作,尤其是在语言专业、师范教育方面将开展学生互派,学分互认,进行双专业培养。2017年与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影视大学、塔吉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师范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学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合作承办“空中乘务”专业;联合中广文影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教启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依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内蒙古师大中广仁爱学前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学校与中广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政府、内蒙古大正传媒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和建设的大型影视文化合作项目,旨在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园。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拟共同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与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建设“双创园”,带动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校地合作:学校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为和林格尔县云谷建设和南山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日前已建成内蒙古师范大学来喜民具博物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生立体造型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多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和条件。积极与呼和浩特玉泉区、新城区政府等联系,探讨创新创业合作事宜。与呼伦贝尔市政府就智慧化城市建设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心连心”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推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创设四级联动机制。(1)以课堂为阵地,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学校以中外合作办学HND项目的启发式教学为引领。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拨付专门经费将师资送至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培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立项工作,全面构建具有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邀请杜葵、骆永华等专家学者、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创业园区负责人、创业成功青年典型来校开展讲座,宣传创业政策和经验。聘请多名企业家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构建了创新创业导师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战经验。(2)以课程为载体,强化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突出强调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整合,强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拓展选课空间,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专题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组织师资编写适合地域与学校的教材。学校还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完善成绩和学分认定机制。鼓励体育、艺术类等专业改革学生毕业考核形式。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每个专业设置5个以上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可折算为学分,各学院根据学校制定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细则结合本学院特点,制定本学院相应认定细则,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学分。(3)以平台为媒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校着重层级建设,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学校鼓励相关专业或自主开辟,或积极引进对口单位、企业共同打造创客空间、实习实训基地及多样化的与社会深度对接的大学生创新平台。同时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4)以基地为中心,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学校主导推动与社会相关部门、大型企业等共同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新科技文化创意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现在已经建成了多类型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在基地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学校与合作方积极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创”杯电子商务大赛、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3.打造五大雙创平台。学校从优势专业学科出发,结合国际国内需求,着力打造教师教育与实践平台、民族教育与文化创意转化平台、艺术设计与构思实现平台、足球人才培养与产出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二、完善“四结合”的生态系统,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

1.“知识学习、综合技能训练、科学研究、专业联合”四结合,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在创业教育中,指导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储备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升短缺技能;通过科研增强对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通过联合学科或者院校进行专业联合培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2.“专业导师、实习导师、创业导师、管理导师”四结合,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导师制是指由所在学院给学生分派专业导师,给予学生专业知识指导、树立创新创业精神等;基于“双导师制”的实习导师是配备给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的业务素质高、创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学校还应配备一支由辅导员和教务人员等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管理导师队伍,实现教学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的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3.“制度机制、组织机构、资源网络、服务产业”四结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教学、人事、金融、税收等多项配套政策提供制度依据;构建协同创新的创新创业组织指导机构;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资源网络;通过第三方服务产业搭建各协作方的桥梁,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四结合”的生态系统体系,服务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丁丽丽.试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留学生,2016,(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