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海洋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1 20:13:32      点击:

林建伟 詹艳慧 黄宏 邢云清

摘要:“海洋环境保护”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面向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海洋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学实践环节中所发现的课程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得到解决,合理选择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海洋环境保护”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教学方法改革及创新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接合的教学模式、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外辅导和答疑,选择合适的教学实践/实验方案,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的教学质量,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并拓展学他们的视野。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220-03

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先进的创新科技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而且还要有健康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这说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而海洋生态环境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也日益重要。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学科作为自己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该校在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常识的普及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方面是责无旁贷的。“海洋环境保护”课程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以开设,旨在为我国培养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献智献策的专业技术人才。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就被设定为上海海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集中体现了该校海洋特色的办学理念。“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以海洋环境和海洋环境问题引出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进而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活动,就“海洋环境保护”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思考进行讨论,旨在为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的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一、海洋环境保护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課程内容选择

目前,“海洋环境保护”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有两本,分别为朱红钧主编的《海洋环境保护》和朱庆林主编的《海洋环境保护》。两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大体均包括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海洋环境保护基础、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内容,并附有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及标准[1,2]。“海洋环境保护”课程授课对象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有关海洋方面课程的前期课程安排,因此有必要补充有关海洋、海洋环境要素和海洋环境类型方面的知识作为课程学习的前期基础课程内容。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找准课程重点,加强学生对复杂知识点的掌握是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实践环节薄弱

课堂理论教学通常是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式[3]。纯理论教学是学生学习课程基本原理和知识,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则尤显不足,没有充足的实践实验课时安排,而仅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教学,其实是无法做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课程的精髓内容,因此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深入体会课程内容则非常重要。目前,“海洋环境保护”课程的课程大纲中,尚缺少实践实验环节的课时安排,这急需在后续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

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海洋环境污染不仅仅包括发生在海洋之中的污染,引起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来自于陆地。人类在陆地上的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通过水和大气等媒介对海洋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因此,全面了解海洋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海洋环境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海洋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体系,掌握海洋环境保护技术手段和措施等内容,包括陆地对海洋的污染,要成为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的设计中,课程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图1),依次为海洋环境及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环境保护基础和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和手段,并以这三个层次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图1)。

(二)辅助教参的选择

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的课程教学大纲,选择了由朱庆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海洋环境保护》作为课程的教材。为弥补学生海洋知识体系内容储备不足的问题,课程教学内容需补充有关海洋、海洋环境要素和海洋环境类型方面的知识作为课程学习的前期基础课程内容,因此选择了赵淑江等主编、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海洋环境学》作为主要参考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发法规”内容,选择了朱建庚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另外辅以政府网站发布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材料。针对“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内容的学习,选择了王鑫平等主编、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海水沉积物溢油污染监测评价指导手册》和刘东艳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潮间带调查方法与实践》等书籍作为参考书目。除此之外,选择有代表性的视频资料作为课程教学辅助资料,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动态资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

1.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现已成为课堂理论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软件,将课程内容和与可视化的图片和视频信息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然而,多媒体教学方法有可能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重点不突出,教师难于把握授课重点,学生则更难于掌握课程重要知识点的问题[4]。传统黑板板书教学虽略显枯燥,但却不失为一种可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如果将传统黑板板书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黑板板书搭建简答明了的教学内容框架结构,利用PPT细化教学内容并增加可视化教学资料,那么课堂教学色效果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5]。例如,在介绍海洋环境类型时,将海洋环境基本类型以板书形式在黑板上写明,将各种海洋环境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在以PPT形式进行展示,同时辅以图片和视频资料。

2.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目前,教学过程多以教师的理论讲授,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这就出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被动学习知识掌握程度低的问题。近年来,国外提出了“项目式学习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6]。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有选择、有计划地提出一个项目构思,通过展示等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海洋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就导致海洋环境问题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提及的内容,而且当代大学生主动性强,对各种知识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海洋环境保护”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到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将其展示出来。借助“项目式学习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学效果。以“珊瑚礁白化”课题为例,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搜集,学术论文的学习,整理出了珊瑚礁分布,珊瑚礁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珊瑚礁白化成因以及珊瑚礁保护方法的论文和PPT。学生通过课题展示和论文写作,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加深了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主动性。

3.课外辅导与答疑。课堂教学通常是采用无差别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全面兼顾。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千差万别,对于理解稍慢的同学需要反复的指导,对于领悟能力强的同学则需要引导知识点的拓展,这些理论课堂无法实现的实践可以在课程的答疑与辅导过程得以实现。因此,辅导答疑被认为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7]。课程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的目的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如(1)基本理论知识巩固,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难点,设定适量的作业习题,在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加深理解;(2)创新思维拓展讨论,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反馈信息,摸准学生们感兴趣却无法在课堂授课环节解决的热点问题,或者目前国内外有关海洋环境保護研究的热点方向,例如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和南北极冰雪消融问题等,开展专题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们从环境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答疑辅导前,开展的工作包括:(1)课程材料发布,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件、课程作业、课程设计和实验等信息,供选课学生下载学习资料。(2)答疑辅导主题设置,答疑辅导的主题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巩固和创新思维拓展讨论,但不局限于这两个方面,主题设置随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3)答疑辅导时间和途径的设定,首先答疑辅导时间主要采取固定时间为主,自由时间为辅的答疑辅导安排。

(四)课程教学实践/实验的选择

实践/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海洋环境保护”课程实践/实验课时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主要以课程实践为主,课程实验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课程实践环节初步拟订的内容包括潮间带海洋环境调查和、长江入海口海洋环境调查和人工渔礁区海洋环境调查等。上海海洋大学位于上海的东南角,紧靠东海跨海大桥,开展潮间带海洋环境的实地调查与考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越性,因此,在课程的实践/实验环节首先开设了4个学时的潮间带环境实地考察学时,带领学生在领略真实的潮间带环境中从而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记录,从潮间带海洋生态环境概况、潮间带生物资源、潮间带海洋环境潜在污染问题以及预防潮间带海洋污染的方法措施。最后形成潮间带海洋环境调查实践报告。

三、结论

面向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必修课程完全符合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实现我国急需大量具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为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改进,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和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践表明,“海洋环境保护”课程已经在普及海洋环境保护知识展现出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为上海海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打开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将传统的陆地环境污染治理扩大到包括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在内的全球环境污染治理上来。

参考文献:

[1]朱庆林,郭佩芳,张越美.海洋环境保护[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红钧,赵志红.海洋环境保护[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3]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96-104.

[4]方明建.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3,(2):65-67.

[5]王高峰,赵增茹.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2012,(35):237.

[6]邓铁军,陈颖,贺志军.基于PMBOK原理的“项目式”教学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59-163.

[7]于新蕊,宋辉,邓淑凤,郝勇.对课后辅导答疑的探讨与实践[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5):69-70.

[8]卢曼萍,潘晓华,张继河.体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涵——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3):105-10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