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30 9:19:03      点击:

张梅梅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37-01

【教材分析】

《我们做朋友》是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第二次口语交际。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交际的心理,把朝夕相处的同学作为交际对象,降低了交际的难度。引领学生在日常交谈中,能够主动实践,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入学两个月左右,班里同学相互之间还不太熟悉。通过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新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们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年龄小,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和愿望。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愿望。

2.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知道与人交谈时,真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基本的交际原则和交际礼仪。

3.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效仿。

4.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在班内找朋友。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知道与人交谈时,真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基本的交际原则和交际礼仪。

教学难点:学生能有礼貌地介绍自己,主动结交新朋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生活照片一组、故事《小猴乐乐找朋友》、歌曲《朋友多快乐多》、板贴。

学生准备:留言卡。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一)请大家欣赏一组照片,欣赏完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谁?(ppt播放孩子活动照片)。

指3-4生回答,师随机评价

(二)这些同学中,有没有你的朋友?

指生2-3人回答,师评。

小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认识新朋友。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说一说(我们做朋友)。

出示课题:我们做朋友

二、故事启迪,查找问题。

过渡:其实,不只我们小朋友们希望结交更多朋友,小猴乐乐也迫不及待想去找朋友呢!(播放故事:乐乐找朋友)

(一)播放配音故事。

(二)引导孩子回答: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和乐乐交朋友?(生答师评,随机板贴。)

(三)小猴听了大家的话,后悔极了,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ppt播放,乐乐的话)。

小结强调:说话时,一定要真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

过渡:你愿意跟知错就改的乐乐交朋友吗?

三、榜样引领,自我介绍。

(一)仿照乐乐,简单介绍。

1.乐乐示范自我介绍。

我们看乐乐是怎么介绍自己的。(ppt播放乐乐的自我介绍)

2.练习评价。

谁有勇气先来介绍自己?指生2—3人介绍自己。随机评价。

小结过渡:现在我也来介绍自己,小老师们认真听。

(二)仿照老师,个性化介绍。

1.教师示范介绍。(个性化介绍)

2.生评价,找不同。我的介绍和你的介绍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生说)

小结:我们在自我介绍时,可以像老师一样介绍自己的个性。

3.学生练习个性化自我介绍。指生2—3人展示。

小结:咱们班的孩子真了不起,老师给你们點赞。

(三)课中放松,拍手听歌《朋友越多越快乐》。

小结过渡: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样,朋友多快乐就多。你最想和好朋友一起做什么?(生答)

四、认识朋友,主动邀请。

(一)你会怎么邀请你的朋友和你一起参加活动?

(二)我们看这一对新朋友,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播放录音)

1.看图想象。

2.听对话,谈收获。

他们有几次对话?

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想不想像他们这样邀请朋友?

(三)练习主动邀请朋友。

离座邀请练习:

1.ppt出示邀请要求:离座邀请朋友,请新朋友在留言卡上留言。

2.练习如何邀请。先介绍自己,再主动邀请。

3.指生演示并随机评价。

(四)学生离座邀请朋友,请新朋友在留言卡上留言。

展示:老师写给孩子的话。(随机评价)

五、拓展延伸,链接课外。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么认识新朋友,学会了介绍自己和主动邀请别人。希望大家能拥有更多的朋友,拥有更多的快乐。

本次口语交际课,我共试教了六次,备课中,我一直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思路展开活动。但在实际上课中发现,活动设计太多,孩子年龄又小,所以导致课堂出现失控现象。经过课后反思,我确定了第二稿,即以学生喜爱的绘本故事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但学生交际练习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教研员张静老师的点拨下,我进行了第三次修改,确定“链接生活,导入新课——故事启迪,查找问题——榜样引领,自我介绍——认识朋友,主动邀请——拓展延伸,链接课外”的主线,但是实际上课过程却情况频发,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在接下来的备课中,我从自身寻找问题,从细节入手,包括“过渡语”,“评价语”,评价方式甚至到每一个环节的用时进行细细打磨。最终在最后展示课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磨课的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但其中的收获也是最大的,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培养与学生的反复练习,最终使学生习得“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与时下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