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文献综述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7 20:38:14      点击:

周月青

摘要:科学区活动的最大意义,就是让孩子亲近自然,对探究感兴趣,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探索,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关键词:幼儿;科学区;目标的制定;材料投放与选择;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4-0253-02

为研究如何科学选择、投放科学区的材料,使得科學区的材料更加符合幼儿兴趣、更贴近幼儿生活、帮助幼儿更好发展,笔者翻阅了莫林·戴利的《早期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玛利亚·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精华》、管旅华主编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张俊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等,翻阅了国内权威期刊,如《早期教育》《上海托幼》《幼教博览》《教育导刊》等,查阅了各类权威网站,如中国知网、学文网、幼教网、幼儿教师网等,现将对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投放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对国内科学区材料投放现状的调查研究

说起科学区的活动,老师们第一个会想到什么?对一些老师而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科学实验,各种小实验、记录,磁铁、水的浮力、摩擦力、碳酸实验,各种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老师设计一些记录表之后,为孩子们提供在区域活动之中,然后让孩子自己实验、自己记录。记录什么?记录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之后呢?孩子们又了解到了什么呢?这时候去询问孩子,孩子们往往是一头雾水,知道了鸡蛋壳加醋会软化,那孩子们能够真正了解到其中碳酸钙和醋酸在发生作用吗?科学小游戏是有趣的,孩子们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在科学区中都是这样子的“科学实验”,那是否违背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亲近自然?温秀琴认为科学区材料的难易度不恰当,无法促进幼儿科学学习核心经验,特别是有一些教师,在投放时最多关注的就是这材料是不是与现阶段的主题有关,是否和课程挂钩,反而对于游戏的主体孩子却是一种忽略的存在,忽视了孩子对于材料的适应,以及材料是否真正适合孩子的发展,导致材料无法支持幼儿学习,甚至于高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远离幼儿生活。李似男认为一些教师在投放材料,特别是低结构材料时,往往就是“随心”投放,盲目投放在各个区域中,没有关注到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而且在投放新材料时,教师也会花费很多精力时间来介绍材料,却压缩了孩子们和材料互动的时间。在投放材料时,把新材料一股脑地全投放到区域中,忽略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和材料的层次性。很多时候,教师都只关注了材料表面,而忽略了材料内在。

二、对《指南》关于幼儿科学探究的目标的研读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幼儿科学探究给出的指导意见是,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周围世界感兴趣,并由此产生探索的兴趣,自己积极动手探索解决问题。日本《幼儿园教育纲领》中指出,幼儿要在与自然地接触中发现生活,以发现其壮观、美丽和不可思议等;通过季节去发现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法国《对母育学校的方向指导》指出:可以通过观察风景、空间、时间、季节和气候,使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余烨认为,幼儿学习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要靠幼儿自身的探索,在探索中发掘知识。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孩子需要的科学活动,是自然的、贴近生活的、便于理解的、符合兴趣的,幼儿不是要从科学活动中获得什么知识,而是要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的力量,从而体验到自然科学的神奇,了解到探究活动的趣味,再到喜欢探究、喜欢动脑。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三、对于幼儿如何在亲近自然中发现自然的力量的研究

《基础阶段课程指南》中提到,教师需要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经常参加户内外体育活动,使他们有机会在户内外之间随意转换。只要保证安全,儿童可以运用诸如倒掉的大树、落叶等自然材料,因为这些廉价的资源可以调动各个感官来学习。蒙台梭利相信,当孩子在与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接触之后,一种眷恋就会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并对其个性、兴趣、精神产生影响,孩子们的感官能力也由此得到加强。张俊发现幼儿对动植物有着特别的感情。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幼儿对动植物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典型外部特征,探索和初步了解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由此,足以见得亲近自然对于幼儿以及幼儿学习各种经验的重要性。

四、对于“贴近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的研究

乔治·福门提出了“寻常时刻”的概念,他认为寻常时刻是对儿童日常活动的记载。如果教师能够抵挡只把最激动的时刻记录下来的诱惑,我们就可能发现一个身在两者之间的真实的儿童。张俊认为科学就在幼儿的生活中,科学就在幼儿的身边。幼儿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鲜活生命个体。所以,我们在开展科学活动的时候,不能脱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重复的进行一些“所谓的科学活动”,耽误幼儿的发展。如:在中班上学期的一节科学活动课《我的动物朋友》中,有一个活动目标是“认识小猫、小狗、马、牛几种常见的小动物并知道它们的饮食习惯”。幼儿经过一年的小班学习,已经对这一目标的要求掌握的很扎实,而且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还经常给有些小动物喂食,和它们一起玩,所以,这一目标的确立就明显地脱离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没有达到促进幼儿科学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确立科学活动的目标时,不仅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而且要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合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幼儿的生活中来,才能到幼儿的生活中去,使幼儿产生共鸣、产生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游戏的兴趣。

五、对于如何引导幼儿在探究中发现新世界的研究

《指南》强调,激发探究兴趣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任格格在活动中发现,受孩子们的喜爱的,大都是一些有趣的、有可操作性的材料,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的,都是有趣的,并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的教玩具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当代科学教育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探究学习的模式,他界定的探究活动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同时,张俊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由教师教给儿童的,而是要通过他们的经历和体验。他根据研究,提出了幼儿自主式探究科学教学的策略:①将教师指导寓于幼儿自主的学习之中。②将科学学习寓于过程性的探究之中。教师固然可以直接给幼儿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个结果和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究获得的结果是不大一样的。笔者认为,也许幼儿获得的经验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教师可以在幼儿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重新去发现、了解,从而修正自己的认识。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往往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行为水平,他们总是以略高于日常的水平来尝试新的游戏行为。在材料投放过程中,只有体现关注个体差异,跳一跳能够着,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游戏的主体始终是孩子,比起教孩子玩,不如将玩的方式、探索的方式教给孩子,任何真正的教育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此外,还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

参考文献:

[1]温秀琴.主题活动背景下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导刊,2014,(8):41-43.

[2]李似男.《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3),112-113.

[3]管旅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0-162.

[4]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精华[M].林检妹,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70.

[5]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7-244.

[6]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10-09.

[7]任格格.浅析幼儿园大班科学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J].学前教育,2013,(6):265.

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meaning of kindergarten science area is make the child close to nature,be interested in exploration,they will find the new things and sense around them when exploring. The core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is to explore. Teachers should help children stay in the environment that can create exploratory behavior,and support children's active interaction with materials.

Key words:children;science area;goal setting;selection of materials;journals reviewed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