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官韵文献的发展与流变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2 20:05:22      点击:

李柳情

摘要:唐代和宋初科场进士科,考生作诗押韵以《切韵》为准;宋代以《礼部韵略》为纲;金代以“平水韵”为依据;元代和明代崇尚诗文,平水韵流传不衰;清代科场加试五言诗,《佩文韵府》及其简缩本《佩文诗韵》成为官方的考试用书。文章按照官韵书传承发展的关系,梳理历代诗韵文献的发展与流变。

关键词:官韵文献;科举考试;发展;变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071-02

一、唐韵

唐代科举进士科考诗赋始于唐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据《唐语林》介绍,考功员外郎刘思立“以进士惟试时务策,恐复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贴小经”。[1]杂文主要指诗赋。唐代科举考试用当时通行的《切韵》作为考试用书,朝廷以此来作为评判科举考试中士子诗赋用韵的标准。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分193韵,反映的是隋代至唐初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后世不断有增补修订本,如唐代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切韵》193韵,《唐韵》206韵,多分出13韵,但只是分韵宽严的不同,整体音系上是相承的。《切韵》是一部意在审音辨韵、规范读书音的韵书,它是实际语音的反映,《切韵》音系的语音系统尽量从分,韵目繁多,不利于士子选词押韵的实际需要,写诗很受拘束。唐初朝廷接受大臣许敬宗等建议,规定有些相近的韵部可以“同用”,也就是说不同的韵部被注为“同用”的,则可以把它们当作同一个韵看待,合并之后,《唐韵》实际上只有112韵。山东大学的王兆鹏教授通过考察唐代科场词赋科胜出者的答卷,发现唐代士子作诗用韵的情况与《广韵》的独用同用例十分吻合。[2]可以这样说,我们看到的标注于宋代《广韵》韵目下的同用独用例,应是继承了唐代的旧例。

《切韵》反映的是我国中古时期的语音状况,由于它既保存了一些古音,又参考了当时南北方音,遂成为当时审音辨韵和作诗押韵的标准,后世诗韵著作以此为源头,不断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二、宋代的《礼部韵略》

北宋于960年立国,宋代初年科举考试仍沿唐制,直到1007年才颁行景德《韵略》,这期间的四十多年里仍以《切韵》为押韵标准。北宋初年,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朝廷下令对《切韵》进行校订,并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而几乎与《广韵》同时成书的《广韵》略本《景德韵略》,择取了《广韵》中的常用字,合并了同用的韵部,便于士子学习查检。这两本书均专为科场服务。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朝廷又组织力量编纂了《集韵》,从《集韵》未定稿中删去大量的怪字、冷僻字,只收一般常用的字,编成景佑《韵略》,即俗称的《礼部韻略》。《集韵》共收录韵字53525个,而《礼部韵略》则只保留9590个常用字。在这之前即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也由礼部颁行过一部官韵,当时叫《韵略》,是宋代用于科举考试而颁行的第一个官韵版本。但当时并无“礼部韵略”之名。从景祐四年直到宋朝灭亡的两百多年里,《礼部韵略》一直是科场不可或缺的考试用书。这部科场诗赋创作的用韵标准,在使用中不断修订完善,由国子监统一刻印颁行,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监韵”。

作为考试用书,新版出,旧版则无人再用,因为每个皇帝都会组织礼部订立新的考试大纲,旧大纲便失去了意义。这就是《礼部韵略》在整个宋代文人士子中影响巨大,却都已亡佚的原因。现在考察《礼部韵略》主要是借助私刻的《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毛晃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以及郭守正的《增修校正押韵释疑》,这几部书都收入《四库全书》。

《礼部韵略》原有206韵,功令允许窄韵同用,并韵后只有117韵,后又允许13处临近韵通用,这样就大致接近一百零六韵了。当然,《礼部韵略》是沿用了隋唐《切韵》系语音系统,与实际语音有较大差异。

宋代的韵书编纂无疑为后世诗韵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金代的平水韵

关于“平水韵”的来源,明清学者一直有不同的观点,甚至近当代学者也有很多分歧。清代一些知名的音韵学家都认为刘渊是《平水韵》最早的作者。直到公元1796年,钱大昕偶然看到了金人王文郁的《新刊韵略》,才知平水韵的作者另有其人。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分韵一百零六部,卷首有金正大六年(公元1229年)许古序文。王文郁是山西平水人,其书又称为《平水韵》。王书于金正大六年(1229)初刊,元大德丙午(1306)重刊过,目前尚有元刻本存世。

钱大昕在《与谢方伯论平水韵书》中指出:“渊所刊者,殆即文郁之本,或失其序文,而读者误以为渊所作耳。”并据此推断:“渊窃见文郁书而翻刻之。”[3]这种推论是有道理的。刘渊书刻于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与王书大同小异,只有韵部数不同。刘书分韵一百零七部,王书分韵一百零六部。应是刘渊删除王文郁书前许古序文,又从上声迥韵分出拯韵,变成一百七部,并将书名更改为《壬子新刊韵略》。在学术界普遍认同平水韵出自刘渊的大背景下,钱大昕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卷五:“《平水韵略》乃金王文郁所撰,尝于吴门黄孝廉丕烈斋见元椠本,卷首有河间许古序,题正大六年己丑夏。己丑在壬子前二十三年,其时金犹未亡,至淳祐壬子则金亡矣。意者宋刘渊重刊之,故误为渊作耳。其并上下平声各为十五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一皆王文郁韵母,如此正与今韵同。王在刘之前,则并韵非始于刘渊,即并上声拯韵入迥韵者亦非阴时夫矣。”

金代科考以诗赋为重,必然需要颁行官韵作为考官和士子共同遵守的标准,那么金代的官韵又会是什么韵书?王文郁《新刊韵略》的蓝本又是哪部书?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金代的官韵不会是宋代的《礼部韵略》,否则王文郁书前许古序不会批评其“或讥其严且简”,金代必然有自己的官韵。

平水韵,其实质仍然是唐宋以来的《切韵》音系,只是在韵部的同用合用上有些变动。这一百零六部,成为后来元明清平水韵固定的韵目名称,独用同用规则也相同,元代阴时夫的《韵府群玉》、明代潘恩的《诗韵辑略》、凌稚隆的《五车韵瑞》、清代的《佩文韵府》直至清末民初的诗韵著作,都沿袭一百零六韵的分部体系。甚至,清代一些辞书如《经籍纂诂》、《骈字类篇》等也以一百零六韵作为归字标准。

四、清代的《佩文韵府》

《佩文韵府》一百零六卷,康熙四十三年由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等76人奉敕编纂,该书以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佩文”命名,在内容上以元陰时夫的《韵府群玉》和明凌稚隆的《五车韵瑞》为基础,做了大量的增补和调整。全书共收字10252个,按平水韵分106韵,每个韵字下先注音释义,征引书证,然后按照齐尾字的原则收录韵藻,韵藻下引书证。韵藻之后列对语和摘句。因此,每个韵字下罗列了很多以韵字为韵脚的辞藻丽句,方便士子从韵脚字入手进行逆推,构思出整句乃至整首诗的内容。

虽然时代在变迁,语言在变化,“平水韵”却顽强地沿袭下来,《佩文韵府》就严格的遵循着平水韵系统。在现存的诗韵书中,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的出现改变了韵书原有的职能。《切韵》及以前的韵书,重在审音辨韵,很少收录韵藻与诗句;而《韵府群玉》则大量收录韵藻和例句,《佩文韵府》更是将韵书收录韵藻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卷轶繁复的大型类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切韵》、《广韵》、《集韵》都列入经部小学类,而《韵府群玉》、《佩文韵府》则归入子部类书类,这是由于它们在内容上的变化导致的目录分类学上的变迁。李新魁先生更是将这一类韵书单独定义为“韵府类书”[4]。朝廷组织张玉书等人编纂的时候,是出于笼络知识分子、展示清朝文治武功的需要,但随着乾隆二十二年科举考试加试五言诗后,《佩文韵府》及其简缩本《佩文诗韵》成为科场的用韵标准,“平水韵”再一次凭借官方的力量获得新的生命,成为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指挥棒。

五、小结

总之,平水韵的形成和发展,是科举考试诗赋取士制度的必然产物。它的并韵,只是为了便于士子自由选字押韵,它参照前代韵书的独用同用例,简单的将二百零六韵合并成一百零六韵,并没有语音上的合并。平水韵虽然离实际读音越来越远,但由于它是科举考试和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凡作格律诗就必须根据平水韵来选字用韵,否则就被认定是“出韵”,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参考文献:

[1](宋)王谠.唐语林卷八[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6.

[2]王兆鹏.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M].齐鲁书社,2004:51-63.

[3](清)钱大昕.潜研堂集卷二十七《跋平水新刊韵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416.

[4]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76-18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