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PTP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8 19:57:14      点击:

汪海玲 刘金浩

摘要:本文基于课程教学经验积累及实践探索,提出了PTP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方法,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认同与内化于心的前提下,注重强调专业知识与技巧的实际检验和实践反思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PTP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126-02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走上了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道路,但当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助人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许多学者指出,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特别强调价值、理论、技巧等知识的内化与践行。那么,如何使社会工作教育适应实际社会需求,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实务技巧”的三位一体化?这无疑是摆在社会工作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从2012年以来一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社会工作等多门专业课程。基于课程教学经验积累及实践探索,本文提出了PTP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认同与内化于心的前提下,注重强调专业知识与技巧的实际检验和实践反思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社会工作课程效果评估

随着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不断加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各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社会和服务对象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能力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社会工作课程效果评估主要有以下体现。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高登斯坦认为:“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同时被看作是社会工作的唯一基础或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它还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是对某些人进入某种职业的动机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互动的特征、关系的解释”。社会工作的理论、技巧、方法,实际上都是价值观的延伸和具体运用。

对于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而言,其需要掌握社会工作理论,善于运用社会工作技巧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对于理论和技巧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更为重要,它是社会工作者从业者所必备的。但校内实践专业教学安排制度不健全,缺乏实践基地,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的教授缺少与实践的对接,没有及时树立学生对于服务对象的情感价值联结意识,以至于社会价值观仍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本专业学生形成社会工作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的社会工作知识与方法开展专业实践,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相关人员,特别是处境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积极改善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在我们的专业教育中,需要更有效地联系实际,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实际的需要。

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理论讲授占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其他教学环节的实践锻炼较少,即使辅之以案例教学、课堂中的情景模拟、课程专题作业和部分机构的参访等实践课程,但针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现场锻炼较少,学生面对服务对象时的问题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因此学生课程结束时,往往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务操作能力提高不显著,课程目标难以完全实现。

(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社会工作是专门从事服务的社会工作,除了具有较深入的理论和知识外,还需要良好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够面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开展具体工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整个实验项目的设计,学生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实验,看似完成了实验目的,但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高,学生实践后的反思反馈较为缺乏,“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推动实践”的循环机制薄弱。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一起去学习和实践,通过利用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和技巧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反思、总结、实践、探索和提高。

二、社会工作专业PTP教学模式的探索

PTP教学模式,P代表practice即练习实操,學生是主体,T代表teach即讲授,老师是这一部分的主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PTP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了基本的讲授,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练习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在实际情境中为具体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实践,以此来巩固和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践行社会工作价值观,并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对社会工作“道德实践”内涵的体现。

笔者于2017年3月在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运用PTP教学模式,与养老机构建立实践基地,将原有课时中的4课时实践,增加到了16课时,由单一学校教学向社会教学转变,重理论,强实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效果得到了学校、机构、学生等多方主体的认可。但此次活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实践时间比较碎片化;其次,没有与机构建立良好的督导机制,没有对问题及时有效解答;最后,学校与机构并没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学生进入机构实习更多的是一次性的,很难有后续的跟进实践。

基于这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应构建有利于巩固PTP教学模式效果的有利体系。

(一)建立深度校社合作机制

稳定的实践基地有利于教学实践效果的体现,保证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建立深度校社合作机制,明确实践方案,在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实践考核、实习督导、安全与资金保障等诸多方面明晰边界,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的操作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学生、机构督导、服务对象相互联结,达到学习与服务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使PTP教学模式得以有效运行。

(二)合理设定课程评价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没有持续和有效执行的最大原因是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存在制度缺陷。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程评价体系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也以知识考核(考试、考查)以及理论教学(上课)为主要的考核方式,学校教学机制上基本上以教师课程任务量、修读学生人数或班级数等作为考核内容,这与PTP教学模式的目的和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教师总体上会因为“费力不讨好”而不愿意实践教学。所以,需要在PTP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之间进行很好地衔接,合理设定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激发教师对PTP教学模式运用的积极性。

(三)实施双督导制

在PTP教学模式中,形成“学校课程督导+机构督导”的双督导制,改变以往教师作为领队和指导老师的模式,进一步细化督导的职责和内容。根据机构服务对象的具体需要,设计、实施并且评估。在此过程中,学校课程督导、机构督导利用双督导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服务。

总之,构建PTP教学模式,实现学校课程督导与社会机构督导双督导,学校理论教学与社会机构实践教学双管齐下,能让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优秀学生还可获得就业岗位,使得学生大大获益,社会机构也可以获得高校智力支持,在实务工作基础上提高理论水平,并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提高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使社会机构方面获益。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获得了有效培养,教师方面获益。而落地到平时教学当中,构建PTP教學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课程的目标,改善学生学习的状态。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urse teach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PTP teaching mode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specialty. Under the premise of social work valu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it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test and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Key words:social work major;PTP teaching mode;explor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