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财经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5 20:27:47      点击:

杨欢欢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财经类高职学校入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征,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本文利用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SMHSS)对某财经类高职学校2017级新入学的2739名新生進行筛查,数据采用SPSS20.0处理。研究得出学生严重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7.16%,五年制学生检出率高于三年制学生,女生高于男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高于汉族,大城市学生高于其他生源地;按照系部分析二系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一系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三系学生压力差异比较大,四系幻觉妄想和自杀意图分较高。

关键词:财经;高职;心理健康;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74-03

一、前言

近年来,高考生源量下降,在各高校招生计划不变的情况下,许多高校录取分数即随之下降,录取学生的素质也有所下降,同时伴随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入校新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有许多学生在高中或者初中就出现过心理问题,做过心理咨询干预甚至服药、住院治疗过。高职类院校学生问题可能更加严重,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还没有相关调查,本文就针对某财经类高职学校新入校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并将数据进行分析,为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1.对象。某财经类高职院校2017级新生,共计2739名,参测人数2737人,完成测评2736人。学制结构为:三年制2672人,五年制67人;院系结构为:一系797人,二系761人,三系766人,四系415人;性别结构为:男生627,女生2105;民族结构为:未填民族3人,藏族4人,汉族2691人,回族24人,蒙古族5人,撒拉族2人,土族3人;生源地结构为:大城市126人,农村2036人,小城镇241人,中小城市329人;独生子女结构为:非独2124人,独生608人。

2.工具。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Scale)共96个项目,分为三级筛查,共22个筛查指标。一级筛查为严重心理问题筛查,包括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两个指标;二级筛查为一般心理问题筛查,分为内化心理问题和外化心理问题两类,其中内化心理问题包括了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七个指标,外化心理问题包括了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行为、进食问题、睡眠困扰八个指标;三级筛查为发展性困扰筛查,包括了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五个指标。

3.方法。利用学生下午没课和晚自习时间在学生教室分别实施测评,每个班由一名主试老师宣读注意事项和指导语,由两名学生心理委员具体指导手机系统操作,辅导员现场保障测评纪律,共5人负责完成测评。

学生在本班教室,在手机上打开移动网络,登录测评系统进行测评,部分请假在宿舍或者回家的同学,由辅导员通过电话或者微信指导其同时参加测评。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问题筛出率

1.全院整体问题筛出率为:通过一级筛查,筛查出严重心理问题196人(7.16%);通过二级筛查,筛查出一般心理问题267人(9.76%);通过三级筛查,筛查出潜在心理困扰518人(18.93%);剩余无心理困扰1751人(64.00%)(含试卷作废数4人,未完成1人)。

2.不同学制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筛出率,三年制学生共筛查出严重心理问题179人,比率为6.7%;五年制筛出17人,比率为25.76%。五年制学生比率高于三年制学生。

3.从性别信息来看,男生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1%,女生问题检出率为7.80%,即女生心理问题多于男生。

4.从民族信息来看,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学生检出严重心理问题,比率分别为:25%、7.06%、16.67%、20%,少数民族学生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5.从生源地信息来看,我院74%的学生来自于农村,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仅为5.99%,其余小城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6.64%、12.77%和18.70%。可以看出来,经济越发达地区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

6.从独生子女信息来看,我院大多数学生都是非独生子女(77.5%),独生子女心理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87%,非独生子女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40%,即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稍多。

(二)不同因子分析

为了在做研究的同时能为实际工作提出建议,我们以系部作为因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将不同系部学生在量表总分和各因子上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一系学生除了学业压力和学校适应困难因子之外,其他因子以及总分均高于其他三个系,其中幻觉妄想、自杀意图、焦虑、自卑、躯体化、依赖、冲动、网络成瘾、进食问题、就业压力等因子以及总分均达到了特别显著的水平,但是一系学生在学校适应困难因子上的得分却是四个系中最低的,显著低于得分最高的三系学生(事后检验P=0.022≤0.05)。也就是说一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五年制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将五年制学生统计到一系导致的。但是一系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新环境。

2.二系学生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普遍比较低,二系学生在焦虑和冲动因子上的得分是四个系里最低的,除社交恐惧之外,二系学生在其他各因子得分排名(从高到低)均为第三,除学业压力、学校适应困难、自伤行为、强迫、抑郁等其他因子之外,均达到显著水平。一共22个因子,二系学生在2个因子上的分最低,在19个因子上得分次低,其中14个因子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二系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并且比较稳定。

3.三系学生在幻觉妄想、自杀意向、躯体化、敌对攻击、自伤行为、人际关系困扰、恋爱困扰等因子上的分最低,均达到显著水平;但是三系学生在学校适应困难、学业压力、就業压力因子上的得分却是四个系最高的,也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从这些现象可以推测三系的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比较少,比较在意自我的提升和完善,所以多存在的是一些自我强加的压力。

4.四系学生在抑郁、自卑、敏感、社交恐惧、依赖、强迫、网络成瘾、进食问题、睡眠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因子上得分最低,均达到显著水平;四系学生在学校适应困难和自伤行为、幻觉妄想和自杀意图等因子上的得分较高(排第二高),其中幻觉妄想和自杀意图显著高于得分最低的三系。也就是说四系的学生压力最少、一般心理问题也最少,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却存在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行为和意向。

四、分析与建议

(一)相对于量表的问题检出率更应该看中学生的实际表现

本次研究,不但做了量表测评,还对筛查出来的学生进行了当面访谈,发现有许多测评中无法反应的真实情况。比如三年制筛查出来的学生中,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有过自杀意向,但是来到新环境,遇到比较好的同学和老师后问题得到了改善。而五年制学生年龄小(初中毕业),许多出现自杀意向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父母要求过于严格、受过校园欺凌等问题,并且来到新学校后尚未改善,妄想症状较轻。

通过筛查,少数民族学生问题检出率高,但是当面访谈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学生里真正存在心理问题的基本没有,他们多反映出来的是来到新环境,生活习惯、饮食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一段时间慢慢适应后,能跟同学朋友很好的交往,解决了开始的不适应问题。

有些调查研究显示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也有些反映女生低于男生,本次研究仅从量表筛查发现男生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但是通过后期访谈,发现实际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男生高于女生,因为许多女生可能会出现虚报或者夸大的情况,并且女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问题会逐渐缓解,男生一般比较谨慎,并且社会和家庭对男生的要求普遍较高,对男生产生许多压力。

从生源地来看,问题检出率显示大城市学生问题最多,中小城市次之,再次是小城镇,农村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最低,当面访谈发现大城市学生实际存在问题确实最多,而中小城市学生实际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确实是最低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于大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学习压力会比其他地区大,导致心理问题比较多。

(二)不同院系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不同院系的学生心理问题稍有偏差,应该有针对性地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系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强,学业方面的压力小,其他方面问题均较多,整体水平较低,尤其是五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应该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的基础上,着重倾向于个体咨询和小范围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且需要多次重复的进行,解决学生更深层的心理问题。

二系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并且比较稳定,一方面二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建议倾向于整体性的、预防性的心理学知识或者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建议二系将自身管理和教育方面的方法途径进行总结,将经验分享给其他各系。

三系的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比较少,可能比较在意自我的提升和完善,所以在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方面问题较多,多存在的是一些自我强加的压力。针对这样的现象建议三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偏重于缓解学生压力方面的措施,做压力知识的宣讲、压力缓解的团训方面的工作。

四系的学生压力最少、一般心理问题也最少,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却存在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行为的意向,针对这样的现象建议四系一方面从个体心理咨询、箱庭疗法等更加专业的方面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另一方面密切关注这些学生的症状变化,如果发现幻觉妄想和自杀意向转向恶化,可劝学生休退学就医治疗。

五、结语

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会对新入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有些学生可能在入校后,交到新朋友或者换了新环境之后,问题得到缓解,有些学生可能恰好因为来到新的环境不适应而出现新问题,所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去开展,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吕薇,杜娟,王克静.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2011,25,(7).

[2]乔玲,王学.心理健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3]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4]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14(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