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0 19:51:31      点击:

孙杰 宋丽娜

摘要:目前国内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相对还较少,对领导力的内涵界定还未统一,但也达成了一定共识。国内相关研究仍主要是对国外尤其美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现状进行介绍,本土化研究还有待发掘。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一定经验,但总体上我国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这一问题上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

关键词:领导力;大学生;国内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03-02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已经有较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于最近几年开始影响我国。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不少高校也开始了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实践活动,但理论研究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针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工具,以“大学生领导力”为检索词,发现自2007年始才有相关论文发表,一直持续到2010年每年相关研究成果保持在2—4篇论文,2011年起每年发表的论文才超过10篇。将检索的条件设置为在核心期刊或CSSCI范围时,检索到相关文章更是甚少。且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很多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稀少,相关研究者也很少,理论基础薄弱,现有的资料各自研究角度不同,对领导力教育也存在认识误区,这对领导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1.对领导力内涵的研究。为对领导力进行有力的解释,有学者首先对教育领导学进行溯源,对教育管理与教育领导的关系进行论述。尽管中外对教育领导学的地位仍存在一定争议,但普遍观点都对教育领导学赋予相对独立的地位。关于教育领导的理论,以西方相关理论为主要发展脉络,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情境理论三个主要阶段,之后的领导归因理论、交易型与变革型理论等,逐渐从领导者的人格特质和行为等个体研究扩展到整个组织情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将影响领导的因素进行越来越科学的分析,有关领导学的研究越来越触及其研究核心——领导力。对领导力的研究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着重点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尤其是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能力或是组织和影响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的能力[1];领导是过程、行为,而非职位,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引领变革的能力[2];领导力是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领导者是获得追随者的能力,是带领别人跟自己来的能力[3];现代领导力不是我国传统上认为的权利和统治,而是领导者引导追随者依照其价值观和动机去行动的过程[4]。

2.对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现状进行介绍。国内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一些学者对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相关现状进行介绍和研究。有代表性的如房欲飞介绍了美国高校如何与社区互动来促进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并介绍了以此支撑的社群主义和仆从式领导等领导理论。翁文艳等对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介绍,将他们相关教育的组织形式、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师资等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我国的相关教育提出建议。陶思亮对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进行了历史考察。清华大学的杨瑞东等对美国5所高校通过实地调研对领导力教育进行介绍。国内大学生领导力现状研究方面,如、刁静、王芳、徐莉等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情况、社会责任感、偏爱的学习方式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意识到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意义的学者还有奚洁人、刘永等,除了对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引入外,对国内的相关教育现状也进行论述,从中国高校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其意义进行论述,以此引起更多的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但对意义的论述方面有代表性的学者还有限,开展领导力教育的相关建议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3.对领导力教育本土化的研究。我国领导力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本土化还相对薄弱,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手段目前主要是移植借鉴国外已有成果。如果还能创建一套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又契合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标准的行动指南,从而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教育项目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这是指导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些高校在领导力教育领域已经走在国内前列,如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5]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學生领导力研究或训练机构,如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训练中心”、浙江大学的“全球领导力研究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等,但在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活动仍需进一步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思考。2007年团中央启动青马工程,将学生干部列为培养对象,2009年团中央又制定大学生骨干培养细则,但目前国内还未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形成一定规模,课程设置、组织形式等还没有完善系统。

1.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方面。大学生领导力开发项目的实施主体多为高校学生事务中心,而非从事专业教育的学院或系。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工作人员或是由高校少数专职教师进行,缺乏理论传授和实践指导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师资团队。

2.教育内容方面。教育内容体系的不完备。目前,我国高校领导力教育的资源供给相对现实的大学生需求滞后,普通高校除了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学到与领导力有关的1—2门理论课程之外,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接触到领导力教育的机会较少。当然,可能也会有一些学生会在管理类的公共选修课中略有涉及,但是这些往往会使选修课的大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机械化地接受领导力的片段教育,缺乏对领导力教育内容的整体认知和融会贯通。

3.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式方面。在当下,领导力教育培养主要还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以及一些配套的实训实验,甚至是模拟实验一些方式方法等,因为在这些方面都缺乏实际的锻炼途径,再加上相对单一的师资力量,开拓领导力教育途径可谓任重道远。并且存在对其他师资、社区等可利用资源的开发不到位的问题。虽然某些高校已经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培养平台,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为大学生领导教育机构和协会提供平台的省份仍占首位,怎样给他们建立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定期让其开展交流沟通,整理相关资源,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总体而言,我国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认识逐步清晰,逐渐化解领导力教育只为个别同学实施的误区,认识到领导力并非个别人的专利,在当今社会,领导力是一个人与人的关系过程,是一种影响力,是人人都可以学习并提升的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完善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一种使命,为将来的社会创造输送合格人才。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含职业素质、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创新和变革能力,这种整体素质的培养,并非是培养学生谋权夺利的本事,而是提升非职位权力的影响力。此外,我国研究的本土化倾向也逐渐明显,除进一步引入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外,如何将国外文化与中国本土相结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创造适应我国国情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以及如何有效开展领导力教育,会成为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悉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23.

[2]陶思亮.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历史考察[J].当代青年研究,2011,(12):37-40,21.

[3]陆园园,吴维库.领导力核心四要素研究[J].新视野,2013,(02):56-59.

[4]翁文艳,李家成.美国中小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学科渗透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0):121-127.

[5]黄珊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改革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