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5 11:37:27      点击:

郝晓琴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如今英语俨然已经成为了社会上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也间接促进了我国青少年基础教育中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然而单纯的重视并不代表着教育的成功,就小学英语教学来说,依然有一些教学理念及方式上的错误,使得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将之解决,就很难真正带给我国小学生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128-02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存在偏差

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当下小学英语的教学当中,不少老师依然将教学目的放在了确保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忽略了学生相关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口语教育更是被抛诸脑后,要知道不同于语文的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并不是英语,所以相应的这种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主的教学,也间接增加了小学生记忆英语知识的难度,使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升反降,而随着学生成绩的下降,不少老师又会误以为是教学强度较低导致的,继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

2.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为了配合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日常小学英语教学当中,填鴨式教学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老师们的首选,但相较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来说,填鸭式教学的致命缺点就是其高耗低效,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只能得到极少的回报,再加上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在无形之中使小学英语教学变得死板、枯燥、乏味,这对于喜欢新奇事物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缺乏吸引力的,也致使了小学生对小学英语这门学科产生了排斥的心理。

3.师生间缺乏必要沟通,关系僵硬

小学生因为年龄太小,大多不具备自律能力,而为了让他们更专注于学习,能够将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不少老师就想借助外力去带动他们,因此部分老师沿用了过去“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学理念,,继而导致了师生关系显得较为僵硬,而这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二、改善小学英语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教学目的的转变是根本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知识,无论是工作中还是与人交流,语言与文字都是最普通的载体,就如同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和沟通能力一样,小学英语的教学最终目的也是如此。所以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当中,老师们应当转变教学目的,将单纯为了考试而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相应的英语能力,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从小学英语教学中受益,从而为学生打下夯实的基础。

2.教学方式要灵活、有趣

众所周知,就小学生的年龄来说,正处于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极强好奇心的年龄段,他们喜欢一切新奇、有趣的事物,也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其中,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玩游戏时总是具备更高热情,实际上就是游戏的新奇、有趣在吸引着他们。但相应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许多老师与家长把游戏当作是“洪水猛兽”一样看待,总是在想办法将学生与游戏隔离开来,却没有意识到如果将这份力量合理运用,就能够将小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学习中去。

因此在小学英语的教学当中,老师们要考虑到如何将小学英语知识变的新奇、有趣,以此来带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较为简单的方式是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在新单词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让被选中的学生试着读出来;又例如在高年级的知识复习中,老师们则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去“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让学生不再有过去参加测验的压迫感,也能够让赢得竞赛的学生获得荣耀感,激发他们对小学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3.借助爱心与耐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应当意识到作为老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也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就如同孩子牙牙学语时家长对他们的态度一样,在面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时候,小学生实际上和幼儿时学习语文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就需要老师能够做到像家长一样,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与耐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如同是父母一样,在学校也能够感受到家庭中一样的爱,以此来建立起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也能通过这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引力”,让学生在爱屋及乌的心态下喜欢上小学英语教学。

三、总结

小学英语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关键学科之一,是为学生打下夯实基础,确保学生在之后中学英语的学习中能够迎刃有余,长远来说,更是对学生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老师们应当尽量改善教学,从而为我国小学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雪.浅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3)

[2]李静.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一代.2017(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