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3+2招生教学衔接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4 20:30:37      点击:

肖志余 刘金铁 方茜 刘小宁

摘要:本文论述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3+2招生教学衔接研究的意义;分析了以往3+2中高职教学衔接中的问题;探索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3+2招生教学衔接改革措施;以期提高我省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智能制造;3+2教学衔接;模具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261-02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3+2招生教学衔接研究的意义

“3+2”分段培养模式,是指在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选取对口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学生完成学业考核合格后获得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证书的一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1]。“3+2”分段培养模式适应国家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并且符合技能型人才循序渐进的成长规律,是我国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将信息化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之中,使整个工业活动过程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和自执行等功能[2]。智能制造背景下,在互联网+模具、云制造、3D增材制造、机器人自动化集成、CAD/CAM/CAE等技术的推动下,模具产业也向着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本文以我校开展的“3+2”中高职分段培养教学试点为载体,研究制定了“3+2”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3+2”中高职有序衔接的专业课程系统,探索了“3+2”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方法,架构了模具专业“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教学衔接体系。以期提高我省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我省中高职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以往3+2中高职教学衔接中的问题

1.“3+2”分段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由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加之实施分段开展教学,教学地点、实施教学主体教师、生源特点不同,导致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各自为政,培养目标两者都是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中职教育阶段与高职教育阶段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上缺乏依存性、互补性,导致无法制定一体化的教学计划。

2.“3+2”分段培养模式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不严密。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教学衔接的落脚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体系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内容的衔接得以实现。而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混乱,课程体系交叠重复现象严重,有些专业技能课程内容倒挂,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知识深度延展不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不够紧密等。

3.“3+2”分段培养模式教学相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滞后。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各地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主要制造装备的模具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技术人才不仅具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计算机系统语言基础与网络能力,主流软件读识与运用能力,制造业的数字经济能力,跨学科的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能力,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创新研发能力等。而“3+2”分段培养模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学衔接体系尚不完善;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衔接都处在探索实验阶段;整个教学体系落后于产业转型升级及智能制造环境的要求。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3+2招生教学衔接改革措施

1.人才培养方向重新定位。以往高职学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汽车、电子制、装备等制造业,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模具设计及制造、冲塑压工艺编制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是传统模具设计、模具研发、模具维修、CAM/CNC工程师、产品造型等;目前智能制造背景下,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以我校为例,在模具设计、制造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模具材料检测、产品检测及3D打印方向,探索基于智能制造背景生产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服务产业升级发展为宗旨,推进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注重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3]。

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重组。智能制造背景下,要求模具專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模具行业的新技术及发展方向,还需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背景,具备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更要掌握智能制造前沿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4]。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我校模具专业进行了课程的重新组合,基于新的生产模式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将课程按划分为专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模块。

在专业素质模块中,设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增设了大学生创业活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架构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素质培养体系。

在专业基础模块中,重组了AutoCAD和公差与配合,形成了绘图与识图课程;重组了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形成了模具材料课程;重组了电工电子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课程,形成了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模具零件加工等课程。

在专业核心模块中,开设了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技术、PRO/E、UG、MasterCAM等课程,加强模具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训练;开设了模具零件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具CAE基础、快速成型技术等课程加强数控加工和模具装配技能的训练。

在专业拓展模块中,开设了创新与创业、质量控制与现场管理等选修课程,拓展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对多种岗位的适应能力。

3.实验实训内容及形式的更新。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需要更新实验实训内容及形式。以我校为例,首先学校筹集资金加强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更新实验实训设备,调整更新实验實训内容,建设智能制造模拟生产线,让实验实训环境与先进生产模式对接;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沟通,及时了解行业的新动态、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同时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到企业项目研发中,在工程实践中锻炼并积累经验,提升“双师素质”教学能力。实验实训内容及形式的更新,实现了模具专业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知识范畴与企业需求的融合,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接轨。

4.智能制造基础训练强度的加大。物联网化和信息化是实现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关键技术,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智能制造基础训练强度。首先,加开了物联网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体系及传输介质结构、以太网拓扑结构和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RFID技术等;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考证、参加技能竞赛等,让学生掌握通信及网络技术、应用维护技能,从而胜任智能制造生产平台的网络安装、使用、管理及维护工作[5]。

四、结束语

“3+2”分段培养模式是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通道,其教学衔接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中国制造2025,论述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3+2招生教学衔接研究的意义;分析了以往3+2中高职教学衔接中的问题;探索了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3+2招生教学衔接改革措施;以期提高我省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我省中高职协调发展,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志余,袁小会,刘兵,刘小宁.中高职教学衔接问题探讨[J].时代教育,2016,(13):231-232.

[2]戴勇.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5,(5):1-3.

[3]许晓琴,凌福林.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7,(53):6-7.

[4]徐容平.模具的发展以及智能制造的实现[J].技术与市场,2017,(6):283-285.

[5]王振宁.浅析智能制造在两化融合下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2015,(6):73-7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