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工程地质课程特点与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5 20:20:19      点击:

朱德胜 李志刚

摘要:工程地质课程是土木、水利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该课程培养学生利用工程地质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地质课程的基本特点,以扬州大学土木、水利类专业工程地质课程为例,提出培养土木、水利类专业人才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模式,以对从事工程地质教学的青年教師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地质;课程特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179-02

一、前言

工程地质课程是土木、水利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以地质学为基础,主要研究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构建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学方面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矿物岩石的识别、地质构造的工程地质分析,常见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影响的分析判断,地质图与勘察报告的阅读应用等方面的训练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因此,工程地质课程对提升土木、水利类专业人才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素养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该课程的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总结扬州大学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经验,提出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为工程地质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二、工程地质课程特点

对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工程地质是一门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如我校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学生需要在大二下学期学习该门课程,而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的学生则需在大三上学期学习该门课程。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学生很难在较短的学时内完全掌握相关的工程地质知识,导致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总体来说,该门课程有以下特点:

1.定性描述多。工程地质课程虽然理论计算很少,但是涉及的地质学中的名词概念和定性描述很多。如矿物、岩石、褶皱、裂隙、断层、地貌、地下水、风化作用、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需要掌握的概念非常多,而且每个概念下面还有次一级的概念。比如断裂可以分为裂隙和断层,断层根据两盘的相对位移还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逆断层根据倾角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冲断层、逆掩断层、辗掩断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将每个概念讲解透彻,另外一方面需要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实践性强。工程地质的理论与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很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课和实习课才能理解得深刻。因此,在课程安排时,需要有一定课时的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习,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的地质现象相联系,从而更全面正确地理解工程地质概念。

3.专业侧重点异。根据我校土木类以及水利类专业的特点,将工程地质课程分为工程地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两门课程,所用教材分别为王桂林主编的工程地质和陈南祥主编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专业,讲解具体工程问题的侧重点也将不一样。土木类专业重点讲解隧道、公路、地基的工程地质问题,而水利类专业重点讲解水库、坝基、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教学模式

基于工程地质课程的特点,加上学校没有地质学专业的限制,我校工程地质教学存在一些局限。如专业地质仪器投入不足,缺少相应的硬件条件;地质实习经费不足,每次实习只能当天往返;学生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工程地质不是专业的主流课程,抱着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岩土教研室对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1.课程安排。土木类专业的工程地质课程为1.5学分,24学时。其中23学时的理论课,2学时的实验课。水利类专业的工程地质课程为2学分,32学时。其中31学时的理论课,2学时的实验课。另外,土木、水利类专业都安排为期两天半的地质实习,内容包括野外观察分析各种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地貌类型与工程措施。

2.课堂教学。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并不能满足工程地质课程的特点。只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工程地质的概念以图片、视频、文字的集合形式展现给学生,才能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因此,我校岩土教研室组织授课老师对专业教学图片和视频进行搜集,制作适合我校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另外,根据学校的教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2课时的工程地质研究性教学环节。将学生分组并选定相关课题。各小组搜集相关科技文献,整理学习提纲,组织交流讨论,同时授课老师做好指导。各小组成员合作整理本组课题的PPT,并由组长做报告,全体同学就报告内容进行广泛交流,最后由授课老师点评并提出指导性建议,评定成绩。通过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在接受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时候,也进行了主动思考。活跃课程氛围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实验教学。矿物和岩石是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章节。在该内容的理论教学后,我校即安排实验课。将学生分组观察矿物标本和三大类岩石标本,通过观察实际标本,学生对各种矿物和岩石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根据矿物的物理性质,如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等,学生需对矿物进行鉴别。授课老师在实验课的后半段随机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讲解,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效果。

4.实习指导。工程地质实习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并在课程考试前。地质实习采取集中分组进行,每组20人左右,由实习带队老师带队观察、分析和讲解,班干部协助组织管理。地质实习一般在山丘区,为保证实习效果与安全,实习时间安排在学期中间的晴好天气。实习地点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①矿物与岩石比较典型,露头良好,可观察到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类中的常见岩石;②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质作用以及相关的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典型,便于观察分析;③有不稳定边坡、不良自然地质作用处理与防护的工程实例地点;④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能保证野外实习的正常进行;⑤在满足实习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的实习区距离不宜太远,尽可能当天来回,以节省实习经费。根据上述考虑,岩土教研室通过多次实地考察与筛选,最终选定靠近扬州的几个实习地点,如南京的燕子矶、六合的桂子山和方山、镇江的九华山和世业州等地作为实习地点。经过地质实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实习内容也对课程考试的成绩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工程地质课程是土木、水利类专业的基础课。本文分析了工程地质课程的特点,并以扬州大学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无地质学专业的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的探索方案,对工程地质教学人员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的任务和未来[J].工程地质学报,1999,(3):195-199.

[2]王桂林.工程地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陈南祥.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