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20:23:47      点击:

郭烨婕

摘要: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方针指向,由流行词“动车组脑洞”引发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考,提出在职业教学实践中发挥每个学生自带动力地持续主动学习的教育思考,注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职业教育;“动车组脑洞”;纲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248-02

一、“动车组脑洞”的由来

“动车组脑洞”是个网络流行词,该词为罗振宇2018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提出的概念。所谓“动车组脑洞”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方方面面,而不是只有“车头”。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认知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先富带动后富,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一线城市带动二三线城市,精英带动普通人。中国被认为是一辆绿皮火车,但是从2017年发生的桩桩件件来看,中国已经分明是一组动车。简单说动车的原理就是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如果靠火车头,车厢越多车速越慢,而在动车组,车厢越多,也就意味着动力单元越多,速度反而不会慢下来。具体含义是指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平凡创新时代”,它就像动车组一样,不再依靠一个单一的火车头,而是每一节车厢都提供了驱动力。“动车组脑洞”给了我们现代教育教学很多启示和思考,值得探究。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方针中提到:“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三处“每个”的着力描述,从关心到促进、尊重,并提供适合的教育,体现了不落掉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纲要》中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把每节车厢比做每个学生个体,如何发挥每一个学生自带动力地持续主动有方法地学习,继而引发思考和创新,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动车组脑洞”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性,树立学生发展的基础教育观。带着“动车组脑洞”,我们也可以更深地理解:中国的全球性崛起发展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的,自然生长的。现代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要根植于基于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础理念,把有生命的学生看成有生命的“树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性。我们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学科本位观,这种观点认为要首先学好基础知识,再学习应用及其他。按照这样传统的教育观,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低,那么如何学好呢?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要打破理论为实践做储备、应用的观点。基于学生发展的基础教育观认为,基础不是事先完全打好的,基础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体现为“活学”,在行动中学,“学得越活,基础就越好”,其意义表现为“应用性”,即“活用”、“学以致用”。在这一理念引导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习得一生所需要的基础——行动能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要根据自身的类型特点,把职业行动知识的掌握作为构建基础的核心,把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心。作为一线职教教师,我们有责任和能力来帮助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就像园丁,不仅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扎根,也促使上层枝叶繁茂。所以,每个职业院校的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事先打好的,基础的形成是个过程;基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基础的形成犹如生命发展的过程。

2.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基础,建构学生的意义成长。关注每个学生,就不得不提到教育学中有趣的“鱼牛”故事。青蛙跳出了池塘,看到了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回到池塘之后,就给自己的好朋友鱼讲了自己的见闻。它告诉鱼,在外面看到了牛。牛的头上长着两只角,有四条腿,身上有好多花斑,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鱼从来没有见过牛,听了青蛙的描述之后,就在自己的脑海中以自己为模板,构建出了一幅“鱼牛”的画面,然而却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这个故事里,青蛙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而鱼扮演的是学生角色。故事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的,同时也说明了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对它赋予不同的意义。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自主探究,以实现每一个人的“意义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取知识,而是主动的选择信息,学习者不是在统一的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成就动力。研究证明,决定学习效能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即驱动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具有引发、定向与维持学习行为的动力功能。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如个性特征、个性差异、志向等,外部因素是指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舆论等。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社会的影响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作用会越来越大,动机需要与之相关的内外因素的培养与激发。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有效方式如下:(1)加强每个学生对专业了解和对知识的探求。职业院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的专业,形成正确的专业认同感,选择正确的目标取向,帮助每一个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重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使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另外,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心理学家怀特(White,1959)指出,人有一种探索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会引起个体的好奇和探索行为,从而产生求知欲。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一种好奇、急于知道的心理,也可采用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强劲的内部动力。(2)训练每个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现实的归因。归因理論的代表韦伯认为,个体对成败的原因解释有三个特征:内部的或是外部的、稳定的或是不稳定的、可控的或是不可控的,而归因方式的不同将影响到个体对成败不同的情感反应、期待、所投入的努力程度。若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则可产生自豪感,强化动机,而若将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会使学生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自我效能感也会降低,表现为无助、冷漠,听之任之,随随便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积极的归因训练,将成败与个人努力程度相关联,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我。(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有些学生,既不是为求知而学习,也不是为兴趣而学习,更不是为了理想在学习,只是为了在下一个学段争夺稀缺的教育和岗位资源,为了过上大人们定义的“幸福”生活。大学生并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社会经验远远不足,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要让每个学生把学业、专业和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职业联系起来,把职业同建功立业的事业联系起来。往大一点说,就是把他们的事业同他们所担当的民族复兴、造福人类的责任联系起来。如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介绍伟人成长事迹或请本校优秀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奋斗史等。

此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关心、鼓励每一个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学校还可以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技能比赛,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质,使每个学生都饱含持续成长的动力,驶出现代职教的动车效应。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04):5-11.

[2]侯学良.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64-165.

[3]2017罗振宇跨年演讲:中国式机会的六个“脑洞”(13000字精华版)[EB/OL].凤凰科技,[2018-01-0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