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合作学习下规矩意识的培养与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5 20:26:52      点击:

于桓 郜舒竹

摘要:“变教为学”教学改革视角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目的不仅仅是分享、互动、交流,还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变教为学”倡导营造“自由、自主、自然”的课堂氛围,但是给学生自由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律,在有规矩的前提下,自由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关键词:规矩;社会化;班级管理;变教为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231-03

“变教为学”指的是把以教师“教”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改变为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活动。[1]期望学生经历学习活动,获得数学经验,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主要是大班教学,人员较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一些组织形式,这也称之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包括四种,分别是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小组合作、全班汇报。其中,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常见,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课堂秩序混乱。尤其是操作性活动的课上,教师很难控制。第二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旁观生。第三种,认识上对合作学习存在误解,认为合作学习是分享。以上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突出的问题,看起来和学生的知识习得无关,但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形成、今后步入社会做人做事都是有关的。

一、合作学习究竟为什么

从认识的视角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分享。人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其实则不然,分享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化意识。在T·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关于社会化的定义是“人类接受周围环境的文化或亚文化的价值观、习惯观点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体现为学生接受同龄人之间的交往规则并适应环境,经历活动使之心理、生理不断走向成熟。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与教师进行互动,而且全班同学和教师互动的机会不均等。而“变教为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经历活动,生生对话逐渐替代师生对话,学生通过和同龄人的交往,逐步社会化。那么,要想让学生经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推进个人社会化程度,那么立规矩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从实践的视角看,不是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坐在一起就叫小组合作学习了。也就是说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小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学习方式到底如何选择,要根据内容和难易程度来决定。比如:难度较大,开放度较大的问题适合小组合作然后全班汇报展示。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停止合作了。教师要求同学们继续讨论,于是学生之间又在一起讨论了一段时间。这样的现象显然流于形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两个:第一,教師布置的任务难度较低,学生很快完成了,没有突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第二,组织活动方面出了问题。教师如何组织合作学习同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活动成败的关键。要想让合作学习不浮于表面,那么教师组织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立规矩或学生自己对自己立规矩就是方法之一。

二、合作学习也需要规矩和规范

“变教为学”课堂中的立规矩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学生提出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规矩早在《礼记·经解》就有记载:“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2]

在英文中对规矩和规范也有记载,规范的说法是norm,主要是指对别人立的规矩,对他人行为的一种要求。相当于和别人签订的一种口头协议(agreement)。而规矩的说法是rule,主要指的是对自己内在(inner voice)行为方面立下的规矩,ruler一词和rule只差了一个字母r,ruler是直尺的意思,引申意为用尺子测量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rule就有了对自己立规矩的意思。规矩本身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规矩的一视同仁性。面对规矩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守规矩,这与学生成绩好坏能力强弱无关,任何人违反规矩,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第二是规矩的相对不可变性。当规矩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后,不得随意更改,任何学生都有责任严格执行,教师有义务监督学生。

三、怎样在小组合作讨论前立规矩

合作学习中立规矩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生成式”的,经大家共同商讨得出需要共同遵守的条约。也可以是学生立规矩后,教师进行补充,师生共同完成。还可以是教师提出,师生民主讨论最终决定。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开始前、讨论过程中立规矩。

在小组讨论开始前,不妨先让学生想一想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什么样的规矩需要大家共同遵守。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自己立的规矩,会自觉遵守,这些规矩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心目中的条约。比如: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在科学教室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制作飞机模型。组建中队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小组自身情况,自行立规矩(如图1),图中所写的规则与本文所写的规矩同义。

从图中可以看到海报内容、形式都是学生自行设计的。规矩为每个小组自行商讨的结果,这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致认为在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规矩。图中的小组认为在制作飞机模型的过程中,团队合作、互相不发生争吵、认真听教师讲话、每个人的工作量是平等的、要为团队做贡献等等,是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还有小组认为在小组内要发挥自己的优点、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是小组内要立的规矩。每个小组的规矩是多元的,只要小组内部同学们认为合适即可,教师并不需要统一,按照自己制定的规矩执行。在立好规矩之后,学生们再开始动手制作飞机模型。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讲解说明规矩,尤其是第一条规矩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活动中干什么,明确任务再动手,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提出。要培养学生不弄清楚问题不开始的好习惯。另外,有的小组活动,一个人动手,剩下的三名同学观看,这是不对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开展活动之前做好工作,提醒同学们合作学习不是观望,人人要动起手来,对本小组的讨论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仍然有同学没有参与进来,就要发挥其主导性,让全班同学停下手中的事物,不要继续进行下面的活动,思考“小组活动时同学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另外,在一些低年级的课堂中,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控制力不强,学具偶尔会掉到地上发出声音,这样会分散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掉在地上发出声音会影响到别人,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在小学课堂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四、怎样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立规矩

在讨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有规矩。同学们先想一想:“老师发出开始的指令后,同学们应该给自己提出哪些要求?”这时学生们可能会轻声细语地讨论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就像约翰·洛克所说:“人们的言谈举止、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较之任何其他事物,教育所起的作用乃是最大的,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主张:要格外重视儿童的精神的形成,而且须及早形成,这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的生活。”[3]除此之外,学生立完规矩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比如:

对你的行为负责任

组内成员需要帮助要在和老师说之前,先向你的组员求助,当组内所有人有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再向老师寻求帮助

要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对待你那样来对待他人

当你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他人交朋友的时候,要乐意给你的同学提供帮助

“对你的行为负责任”,这样的规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不可随意,自己做的事情、说的话都是要负责任的,既要对自己负责任,也要对小组成员负责任。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行为与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错事。强调学生要对个人的行为、对小组的活动、对小组同学的帮助、对全班同学的汇报负责任,在任何时刻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听课观察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同学们讨论之前,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然后教师总结补充并把关键词贴在黑板左侧。“组内成员需要帮助要在和老师说之前,先向你的组员求助,当组内所有人有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再向老师寻求帮助。”这条规矩是启发学生,向教师寻求帮助是有顺序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老师要面对全班同学,在一节课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精力有限。所以,有问题要先向小组成员请教,仍有不清楚的地方再向教师请教。“对待别人要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来对待他人”,“当你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他人交朋友的时候,要乐意给你的同学提供帮助”,把这样的规矩立给学生是很好的。从育人的视角看,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你期待别人如何对待你,那先请你用相同的方式对待别人。当你对他人友善时,别人也会友善对待你,慢慢的才会建立友谊。要想让学生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和同伴建立起长期的友好关系,除了需要做事换位思考以外,乐于主动地给他人提供帮助是核心,也是人被社会化的表现。加拿大西部亚伯达省(Alberta)埃德蒙顿市(Edmonton)亚伯达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就是这样做的[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develop social contracts),即在合作的过程中,如何与小组成员交朋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为善,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如何处理,也就是说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习得之外,也关注学生的学校学习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育人的视角看,学生在校学习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最终“学校中的学习者”在不久的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人”,作为教师不仅是培养眼前的学习者,同样要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上,为培养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以后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人而努力。

以上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应共同遵守的规矩,教师可根据班级小组合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总之,虽然在“变教为学”课堂中,倡导营造“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5],但是,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没有规矩,给学生自由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规矩引导学生自律,立规矩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立德树人的一种方式,在有规矩的前提下,自由发展然后进行自我约束,进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郜舒竹.“变教为学”说备课[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2).

[2]张延成,董守志.四书五经详解礼记[M].金盾出版社,2010.2.

[3][英]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杨汉麒,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4]Rebecca Alber.Ten Tips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J].The George Lucas educational Foundation,2011.

[5]郜舒竹.变教为学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4,(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