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关于确定课程目标达成标准量化值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1/30 14:05:45

沈峰满 徐林 贾丽君 山珊 孟令浩

[摘 要] “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已经逐渐被高校认可和采纳。在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是认证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对于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科学、合理评判方法尚缺乏统一认识。在假设学生考核成绩服从正态分布且合格标准为60分的前提下,提出了评判课程目标达成与否的“标准量化值”确定方法,并结合实际教学给出具体的案例,为科学评价学生能力达成情况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标准量化值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东北大学教师发展专项资助基金“东北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认证专项研究(理工科教师)”(DDJFZ202005)

[作者简介] 沈峰满(1958—),男,黑龙江密山人,博士,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工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092-04    [收稿日期] 2021-01-16

自我国开始将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纳入高等工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来,工程教育认证日渐被高校认可和采纳,被认证的专业数日益增多。根据认证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241所高校1353专业通过认证[1]。虽然工程教育认证是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模式,但在实际的认证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须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如课程目标或毕业要求达成度为多少时才能说明该指标达成,或说达成的“标准量化值”应该如何确定,课程目标的评价内容如何与能力水准相结合?等等。本文主要探讨合理确定课程目标达成“标准量化值”的方法,为更加科学地评价课程目标达成与否探索新的途径。

一、量化评价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描述也不同。例如,针对复合型专业人才、工程师、领军人才等不同的定位,对学生能力—素质—知识(以下统称能力)的要求均不同,相应的毕业要求表述也不同。因此,须制订合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毕业要求的可衡量性和课程目标或毕业要求达成与否的“标准量化值”的确定方法。

(一)关于毕业要求可衡量的评价过程

认证标准明确规定:专业要有公开、明确、可衡量的毕业要求。关于毕业要求的“可衡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毕业要求可落实,即学生的能力培养确实落实到本科阶段的某个或某几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学习确实能够获得毕业要求指标点所描述的能力;二是毕业要求可评价,即能够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判定某种能力是否达成。

因此,在评价课程目标达成的过程中,首先须将毕业要求按知识—能力—素养分解为指标点(观测点),然后按不同指标点描述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关的课程,进而确定课程的课程目标,使之能够支撑该指标点,再对该课程分配一定的权重系数。完成这一系列的基础工作之后,方能进行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工作。关于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对能力的支撑)及权重的对应关系,例示于表1。

(二)关于课程目标的评价

如果某课程只支撑单项指标点,则该课程的目标只有一个,按分配的权重对所支撑指标点提供贡献。如果某课程支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点,则须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目标根据该课程对所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权重做出贡献。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8版)》,工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前者是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对于后者,须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其中,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是质量监控机制的核心,聚焦于“评学”,建立面向产出的质量标准,开展面向产出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课程质量评价,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与毕业要求或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联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二、关于课程目标达成“标准量化值”的确定方法

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包括评价机构、评价对象、评价周期、评价数据收集采纳方式及合理性、评价内容、计算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此外还须确定“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标准及给出达成与否的“标准量化值”。

以往对于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标准量化值”,存在一些不明晰之处:有的专业为了能够达成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依照学生平均成绩的高低确定达成“标准量化值”。如果某课程目标的平均成绩为75分或高于75分,则将“标准量化值”定义为0.75;若某門课程的课程目标平均成绩为68分,则定义“标准量化值”为0.65。有的专业将学校确定的授予学位对应的分数作为课程目标达成的“标准量化值”,如某学校规定成绩在65分以上才能获得学位,则规定“标准量化值”为0.65,等等。应该说,上述做法均存在一定的不严谨之处。因此,为了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有必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达成“标准量化值”。

以下以某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为例,说明确定合理的“标准量化值”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角度出发,针对毕业要求及分解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观测点)设置可支撑的课程体系,进而对每一门课程确定能够支撑某指标点且可评价的课程目标。对于课程目标达成与否的评价,应明确能力达成与否的“标准量化值”。确定“标准量化值”的方法如下。

假设学生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经统计可得到成绩样本的标准差(σ)和期望值(μ)。若某课程目标成绩的标准差σ=9,则可得到该课程目标能够达成的最低期望值(μ0)。

因为学生考核成绩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式中σ和μ分别为某课程目标样本正态分布的标准差和期望值。

一般认为,60分为考核的合格线,设某课程目标满分为35分,若某学生该课程目标分数为相对百分制的60分即21分以上时,可认为该学生具备了该课程目标所支撑的能力。进而考虑到课程目标达成的考核对象是整体学生,若认为95%学生达到了合格就相当于学生整体合格的话,则如图1所示:标准差为σ=9且对概率密度积分面积(阴影部分)等于95%时的期望值为整体学生该课程目标达成的最低期望值(μ0),进而取最低期望值(μ0)的百分之一,然后在第二位小数向上取整,即0.7485向上取整为0.75作为该课程目标达成的“标准量化值”。因此,若课程目标达成度≥0.75,可判定该课程目标达成,反之,若<0.75则为未达成。

关于积分面积达到95%时的最低期望值(μ0)可由(2)式计算求得:

同理,对于其他课程目标样本的标准差值和给定的认为可以代表整体学生的比例(如90%),也可以通过(2)式或由后述的(3)式计算整体学生该课程目标达成对应的最低期望值(μ0),从而确定该课程目标达成的“标准量化值”。

三、课程目标达成“标准量化值”的应用案例

以下举例说明课程目标达成的判定方法。

案例:某高校为了实现培养“能够胜任某行业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设计、生产及企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确定了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运用文献资源,掌握行业及相关领域信息方面知识的能力(毕业要求指标点5.1)”以及“跟踪本专业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能力(毕业要求指标点12.1)”的毕业要求,为此开设了1学分(16学时)“工程概论及职业发展规划”必修课程,安排该课程在本科一年级以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介绍有关本专业工程学科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最新研究动态等,了解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理论、用途等,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为了实现该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该课程设置了以下两个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针对包括行业特定问题的文献查阅、整理、升华信息的能力。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具有跟踪专业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将上述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比对,不难发现两个课程目标分别对毕业要求指标点5.1和12.1形成了支撑。

通过课后布置命题报告,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信息均由文献查阅获得,且必须完成一定量的文献查阅,从而实现课程目标1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针对包括行业特定问题的文献查阅、整理、升华信息的能力”。对于课程目标2,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授专业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授人以渔”,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获得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从而实现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跟踪专业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整体的分值由“查阅文献”和“掌握专业前沿”两部分构成,分别占40%和60%。具体的课程目标考评方式为:根据提交报告中体现的查阅文献能力水平和掌握冶金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的程度,分别给出课程目标1与课程目标2的成绩,包括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5种考核结果,然后按对应的95分、85分、75分、65分、55分,给出百分制成绩。

在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过程中,首先按照课程目标1和2的百分制成绩,分别得到两个正态分布样本以及相对应的标准差σ、期望值 μ和达成度。

由于本课程的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0.79小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標准量化值”0.81,因此可以判断该项课程目标未能达成。

同理,对于课程目标2,样本的标准差σ=9.12,期望值(平均值)μ=85.33,达成度=0.85,因为由(3)式计算得到95%以上的学生达成的最低期望值为75.05,所以可选取0.76为“标准量化值”。由于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0.85大于“标准量化值”0.76,因此判断课程目标2已达成。

四、结语

在学生考核成绩服从正态分布且合格标准为60分的条件下,探讨了评判课程目标达成与否的“标准量化值”的确定方法,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给出了具体确定方法的案例,为科学合理评价学生能力的达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20〕第4号,2020.07.15[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724/16/400577

32_926512940.shtm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alculating the Standard Quantized Value for Course Objectives Achievement Degree

SHEN Feng-man, XU Lin, JIA Li-jun, SHAN Shan, MENG Ling-hao

(School of Metallurg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 China)

Abstract: Washington Accord is an agre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greement of engineering programs, which adheres to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achievement-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has been gradually accepted and adopt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to judge whether the course objectives are achieved or not.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unifie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urse objectives.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students examination results obey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passing standard is 60 poi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standard quantized value to judge whether the course objectives are achieved or not, and gives a specific cas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course objectives; achievement degree calculation; standard quantized valu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