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1年第41期·以教学团队为核心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8/8 11:49:08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1期

[关键词] 教学质量文化;质量保障体系;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与监测体系建设”(粤教高函〔2016〕236号)

[作者简介] 王永超(1971—),男,陕西周至人,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010-04    [收稿日期] 2021-05-24

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内容一般包括培养质量目标、教学管理职责、培养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测控制等环节[1]。作为高校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保障涉及诸多职能部门、教学和教辅单位。其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一直是高校研究探索、改革创新的重点。但是,现行的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同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深入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而当前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价值研究上,对于如何深入推进研究较少。本文针对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试从教学团队和教学质量文化[3]的视角,改革和创新质量保障体系,充分释放能量和激发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

一、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作分析

当前高校基本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质量标准、组织机构、制度规范和运作过程虽然各有特点,但总体大致相同。这些质量保障体系大都经历了水平评估、状态评估和审核评估等诸多评估,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有助于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和监控教学质量,评估促进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改进。特别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从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建设等多个方面,有力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有效保障和提升了教学质量。

(一)当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学校外部看,当前质量保障体系还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教学日益增长的更高更好质量的期望。相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社会对高校教学工作存在更多议论。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设立的质量标准考察,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但是实际效果上看,毕业生尚未达到社会、企业实际需要的那种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

从学校内部看,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中,尚存在某些不够科学和完善的环节。典型的如学生评教环节,捆绑了较多的利益,导致一定程度的扭曲变形。当前很多学校学生评教的时间设置在课程结束考试以前,学生担心如实打低评教分数将会导致教师有意打低考试分数,而教师担心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学生打低其评教分数。这种评教方法常常导致师生你好我好互不得罪,出现学生打分越来越高,而教学质量提高幅度有限的情况。

(二)当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分析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或各种评估工程,由上而下展开,涉及高校声誉、排名、经费和项目等,学校强力推行。这对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学团队、教学评估、对口支援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仅仅涉及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条件等方面,对于具体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对于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等则被忽略。在评估工作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准备和包装材料、过度重视接待评估专家、过度依赖数字评分等倾向和问题。特别是有些学校在评估过程中,行政主导强力推进的“攻坚战”“突击战”“运动战”,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评估工作的初衷,脱离了教学工作的实际,让一线教师产生厌倦、反感甚至抵触,甚至绑架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利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推进。

2.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评估轻建设,重监控轻改进。评估与监控着眼点在于掌握学校的教学整体情况,面向的是领导层决策层,强调整体和结果,强调的是信息的收集、指标的量化。而建设与改进必须有针对性和持续性:针对性因为学科、专业、课程的多样性而不同,不能仅靠管理层,还必须依靠专业教师;在持久性上,改进措施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才能显现结果与成效,在此过程中还会出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所以“建设与改进”,相对于“评估与监控”,更為复杂困难,取得成效并不容易。多次的质量工程与评估工作,似乎存在一种“过度监控”现象,甚至有固化的趋势,表现为学校日益重视质量保障工作,同时教师不能全力投入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保障效果有限的结果。

3.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改进过程中,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作用。当前的质量保障体系中对于教师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当前是聚焦于“监测”与“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教”与“学”。例如有些学校对监控教学质量,要求全校干部全覆盖式进入课堂听课,有量化指标有听课记录等诸多要求,也有学校层面的听课反馈通报等,但是针对的问题只是面上问题,而对于听课后的改进、指导措施远远不够,成为一种为听课而听课的形式倾向。同样教学督导组的重督查轻指导,重听课轻指导,甚至只督查不指导,对教师的帮助和教学活动的指导有限。“监测”与“控制”有助于发现、反馈面上问题或突出问题,但其本身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因为许多问题的解决常常与学科、学院、专业、课程的特殊性相关。同时,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面上问题和突出问题以外,还有大量的常规性、探讨性、倾向性、思想性问题,这些问题难以从监测和控制上提供解决方案,只有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的一线教师,才能根据丰富的具体情况解决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才能很好符合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另外,虽然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很多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把科研看成机会,把教学当作负担”,似乎认为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就一定能成为好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却没有成为建设重点,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