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声音

感恩教育育人实效性的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6-14 20:16:35      点击:


  一、什么是感恩教育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知恩、报恩、感恩的人文教育。感恩就是个体感知到外界给予自身的恩惠,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绪体验。感恩教育包括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品性道德教育,也是教会人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

  二、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学校进行感恩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指通过一系列感恩教育的实施,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达到施教者进行感恩教育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感恩教育目标不明确,方向模糊;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科学性;感恩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评价目标不明确,内容笼统等,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感恩教育缺乏时代性、评价缺乏客观性,另外,很难把握感恩教育的度。所以要提高感恩教育,需要不断结合时代,改变感恩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进行感恩教育,使其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时效性。

  四、感恩教育的形式

  1.感恩主题教育

  学生的感恩意识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感恩活动逐渐意识到的,大学生也是如此。所以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开始,设计各种各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的第一笔账”,通过每年邮寄录取通知书,把新生入学的第一笔账加进录取通知书,让学生意识到他大学的每一天消费多少钱,如果逃一节课就意味着多少钱被浪费掉了,也意味着父母可能白忙活好几天,从而唤起学生的“良心”和感恩之情;学生入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节假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开展感恩教育;感恩师长、感恩父母等主题演讲比赛,通过演讲的形式搜集父母或教师曾经令其感动的事件,让学生体验感恩文化的存在;结合国家重大纪念日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如建党95周年开展主题班会、观看抗战影片、演唱红歌等,让学生体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责任。

  2.感恩实践教育

  感恩不仅是意识层面的事,还需要付诸实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并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应该怎么去回报社会,孩子们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各种公益活动,也从中获取了快乐。如高校可以与社区/街道建立合作关系,使社区或街道成为高校的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的基地,为学生们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学生们在实践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自身实践带来的充实感。

  3.感恩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感恩,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感恩之情,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所以感恩教育应注重养成教育。如通过重温经典读物认识感恩,通过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形成感恩的习惯。

  感恩是健康人格的重要内容。健康人格是健康心理不可或缺的,进行感恩教育是对责任意识、义务观念的价值呈现,因此,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呼唤感恩,

  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开成的自己教育自己为目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由于思品课主要是德育课,我经常教育学生开始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引导学生观离不开感恩。加强感恩教育,促进感恩教育的育人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