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启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5-14 10:13:32      点击:

汤卓颖 黄华兴 张宏秀

[摘 要]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医学院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借鉴国外的导师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各医学高校在积累了相关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能看到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带来的成效,在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应用导师制的意义,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实践的成效与问题,以期为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提供帮助。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临床医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021-04    [收稿日期] 2020-09-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医务人员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各医学院校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水平医学人才。近年来,欧美的导师制也被我国医学教育所借鉴,各医学院校已将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临床医学各学科教学中,本文就本科生导师的起源、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意义,以及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的问题加以论述。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应用中的意义

(一)教学相长

导师制对学生和导师都有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当想要深入了解临床知识时,可以与选择的导师联系交流,多接触临床病例,培养临床思维,掌握相关技能,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导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水平及能力,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学生起到监督和推动的作用。

对导师而言,导师制提供了一个能够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机会,有助于导师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新鲜的思考和对临床教学的意见等,以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进临床教学方式,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导师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转化能力。此外,导师不仅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临床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导师也提升了自己教育引导的能力[1]。

(二)科研需求

当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良好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人才,科研能力也是衡量医学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2]。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接收前沿的学科消息。此外,网络科技的发展也增加了许多获取知识的途径,面对大量信息的涌现,学生们更要学会筛选有效信息[3]。

基础阶段的学生需要导师带领,正确认识科研,学会检索文献,提取文献信息,熟悉相关试验步骤;对于临床阶段的医学生来说,掌握了查阅文献的能力后,需要导师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知识和发展方向、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培养科研思维。

学生们还可以自主阅读相关文献,对课堂和见习学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并与导师积极沟通交流,扎实透彻地掌握学到的及延伸的知识。本科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加入导师的课题组,与师兄、师姐们一起讨论学习,努力做出一些成果,提升自我的综合实力[4]。

(三)社会因素

培养医学人才是社会的需求,然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加之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教学资源短缺,医学生接触病例、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同时,随着临床三级学科的增多,实习轮转科室增多,实习时间缩短,很难深入了解繁杂疾病的诊治及相关临床技能[5]。对于医学生而言,所学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多,而疾病繁多复杂,在规定的大班见习或实习的时间内,医学生们很难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学生通过与导师交流互动,可以对自己在医院见习、实习的内容加深理解,查漏补缺。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医学生们在真正步入临床之前,还要培养自己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学生尽管已掌握了全面的临床基础知识,但在面对病人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用词太专业、语气较生硬、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等。导师能为带教学生言传身教,学生们通过导师接触更多的病人及其家属,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提升医学生的职业和人文素养。

二、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在我国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在临床医学实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因素

对于医学生来说,尽管对导师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教师,但是在后期的表现中并不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或与导师沟通交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不愿意与导师多进行互动;缺少时间,基础阶段医学课程多,学生忙于新知识的学习和考试,进入临床阶段后,不仅学业更为繁重,还有见习和实习轮转;理想目标改变,部分医学生在跟随导师学习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个学科并不适合自己,并不想以后继续从事这门学科。此外,一部分医学生面临考研或即将要工作的压力[6],保研的学生也面临选择导师的问题,因为有可能要重新选择导师,故而并不重视本科生导师。无论什么原因,这部分医学生并未充分认识或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导师因素

导师在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同时,也在担任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负责着临床教学的任务或是临床医生,忙碌于医院的临床工作和科研任务等,并且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尚未有完善的奖励制度,导师可能还需要承担带教学生实验操作失误、临床操作错误的风险[7]。因此,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在本科生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也很少指导学生,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空有其名。

因为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正处于探索阶段,一部分教师对带教本科生的经验不足,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够,只能依照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或者问而有答的方式指导学生,缺少系统的专业指导计划和有序的培养方案[8]。

(三)文化因素

导师制自欧美国家发展而来,导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与欧美国家不同,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都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地位落差。再加之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很少接受互动式教育,多为应试教育,因此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导师制的时候,尚未将学习模式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也不能适应这种师生平等合作的关系。同时,有些导师也未学会如何良好地与学生沟通合作,不断地安排学生做一些“任务”,没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正因如此,导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信任,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的过程中常常未能达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理想效果。在继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导师与学生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导师更乐意去倾听和了解学生,学生能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真正作用。

(四)教学管理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然已经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并没有成立相关的具体部门来管理这项工程,也尚未形成完善的实施规范、考核体系、鼓励和评价机制等规章制度[9,10 ]。根据现行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来看,导师的职责定位不明确,导师的任务包括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临床技能、职业规划以及思想品德等,既宽泛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的职能重合。同时,奖惩制度不完善,导师的工作和学生的表现无人考核评定,更没有依据评定给予奖惩,使得导师和学生双方对导师制实施的积极性都不高。如此看来,导师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职责范围,工作无人督查,只是把本科生导师制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此外,当导师尽职尽责,学生却不够努力时,易出现“高付出低回报”的现象,导致导师不愿意在本科生身上付出过多的精力,本科生导师制也只能浮于表面,停滞不前。

三、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中的实践与成效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随着各医学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生导师制,不断加强对导师及学生的宣教,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定位,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也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果。在对近年来实施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医学院校的导师及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师生都对本科生导师制表示满意[ 11,12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效率提高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多为一门课由多位教师讲解不同的章节,为大班学生教授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普遍存在教师教得多、学生忘得多的现象。在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下,学生们在临床见习、实习的收获也不多。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由导师指导,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临床病例,培养了他们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巩固了相关理论知识,也将各科知识有机融合并与临床实际联系了起来。尹凤凤等[ 12 ]发现,在理论知识的考核中,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此外,有些医院[ 13 ]也开展了由多位导师、学生组成的小组课和教学查房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临床技能增加

临床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基础阶段,跟随导师在实验室学习,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实验室操作,如核酸检测、病理切片等。临床阶段的学生则可以从基础的打结、缝合练起,在手术室观看学习,在模拟腔镜器械上练习,待熟练掌握相关技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担任一些难度系数较低的手术的助手,亲自参与手术,增加了临床经历和实践。

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解剖组织的层次和结构,复习了基础阶段学习的知识,也更好地掌握了临床操作技能。李汉华等[ 14 ]在《妇产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指出,在临床技能应用、考核和比赛中,能看到学生们的明显进步。

(三)科研能力提升

很多院校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在相关检索网站检索专业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学习,定期让学生报告文献阅读心得,锻炼了学生检索、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验研究中,指导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写作科研文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3]。

导师制除了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端正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态度。科研不是功利的垫脚石,而是对科学的探索,以及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努力。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教学实行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阅读检索文献的能力,使他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刘筱等[ 15 ]调查发现,许多本科生已经可以独立设计研究课题,并发表高质量论文。

(四)职业素养养成

对医学生医德医风和医患沟通技巧等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跟随导师门诊、早晚查房、术前谈话等,观摩学习,逐步培养了“爱伤观念”,掌握了医患沟通交流的层次和深度。导师安排学生与一些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导师在旁观察,再根据交流情况事后给予指导和补充。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体谅和感谢,让学生们增强了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尹凤凤等[ 12 ]调查发现,通过本科生导师制让医学影像的本科生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对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更加有信心了。

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改善,我们也越加能看到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带来的成效。我们要积极解决时间、空間、学生及导师对导师制认识不足、考核评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培养导师和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加强实践,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本科生导师制落到实处,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来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光霞,刘贵坤.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深层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1):88-89.

[2]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3]刘书中,王以朋,张海龙.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0):1866-1868.

[4]姜振宇,陆方.本科生科研能力调查与对策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169-172.

[5]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115-117.

[6]刘边疆,黄华兴,苗陈岿,等.分级导师制在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163-165.

[7]朱倩男,吴婷婷,唐健,等.从医教协同谈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效率[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5):415-418.

[8]王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分级分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9):3-5.

[9]薛晓春,许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48-49.

[10]丁斌,刘青,何宜军.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1):36-38.

[11]於海燕,何松,陈旭东,等.本科生导师制在病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7,7(5):43-46.

[12]尹凤凤,郭长义,张喜荣,等.关于医学影像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以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8):189-191.

[13]张艳,徐明娟,惠宁.本科生导师制在妇产科带教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48.

[14]李汉华,乔媛,张蔚,等.妇产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新知杂志,2018,28(5):568-569.

[15]刘筱,张铮铮,朱锋辉,等.本科生导师制在急诊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8):35-3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