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高校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5-18 16:20:31      点击:

王婧

[摘 要] 进入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但整体课程思政推行的效果还有待验证。要真正推进课程思政,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必须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从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层面坚定学生信念,增强学生自信,提升学生获得感。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特点;课程思政;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二语写作产出中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探究”(2019SJA0437)

[作者简介] 王 婧(1987—),女,江苏溧阳人,硕士,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二语习得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2-0173-04    [收稿日期] 2020-05-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实现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凸显课程思政重要性的同时,规范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自从上海高校首先试点课程思政后,其他各地高校也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学科都具有育人特性,可以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课程思政可以将价值塑造的部分有机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中,可以将智育、劳动育人等和德育相互结合,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的功效,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课程思政不仅是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其成效关键在于对新时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然而有些专业课程的思政实践推行不够深入,如有些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较为生硬,思政内容呈现形式单一,没有采用学生喜闻悦见的方式,教学方式比较枯燥等。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意愿[1]会成为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因素。为了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我们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从课程思政实施的全过程探索更为有效的方式。

一、新时代大学生特点

新时代的大学生既享受着时代的美好,也承受着发展的压力,从群体特征来看,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多元但易受影响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多元。首先,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我国的发展目标,青年也成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同时,互联网也方便青年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积极参与和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其次,大學生受到的文化影响也是多元的。主导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也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大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较强,但由于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当前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普世主义等不良思潮普遍存在,有时他们也就难以做出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此外,网上的谣言往往感染力和煽动性强,故事“感人”,大学生普遍存在“碎片化认知”,无法判断一些文章作者的别有用心。大学生更容易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对象[2],如若放松他们的政治认同建构问题,就可能导致青年政治认同危机。

(二)务实但自信不足

受市场的竞争法则和家庭文化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务实[3]。一方面,大学生关注劳动给自己带来的个人合法权益,尤其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以及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具有竞争意识,在成长过程中自觉加强自身的各项能力,以便在未来社会中谋求更好的发展。例如,大部分大学生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极为注重,并会根据自身能力制定更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很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实用性,也希望通过自己努力今后用专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取得一席之地。如果对专业的前景不确定,大学生会对未来的专业方向产生迷茫。大学生常用“佛系猪”“沮丧蛙”等塑造自身的形象,能看出大学生也存在一些负性情绪[4]。进入新时代,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但不可避免感受到生存发展的压力与危机感,尤其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等方面,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不少大学生在面对未来时,出现了迷茫、畏难甚至是退缩的情绪,影响了整个奋斗状态。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生存发展的压力。

(三)向往美好生活但缺乏动力

新时代大学生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大多拥有“充实无忧”的物质生活,因而注重生活品质。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生活基本矛盾的变化,大学生的需求变化主要是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自我需求原理,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第一层的生理需求已经不再是影响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从第二层的安全需求起到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成为大学生发展的主题。部分大学生虽向往美好生活,但缺乏发展的动力。首先,部分大学生自尊心强,但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困难,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努力。意志比较薄弱,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耐挫能力不强,在遇到困难、处理关键问题时常常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5]。其次,一些诸如好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与行为已经逐渐影响到大学生这一群体,有些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经商,谋得一点蝇头小利,就认为读书无用,失去动力。此外,社会整体家庭条件改善了,家长爱护孩子不让孩子吃苦,尤其对于家境优越的大学生,没有过重的生活压力和负担,容易因为眼前的安逸而缺乏奋斗的动力。最后,大学生认为现实的大学生活和自己的理想不一样,就专业课程而言,很多教师只是机械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课程内容陈旧,没有挑战性,充满机械式的学习,学生缺乏获得感,对学习缺乏激情和动力。

二、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推进课程思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青年人才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报告和讲话中提到了青年的培养。他提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新青年重要论述。他也寄语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他在北师大座谈会的讲话中更指出,价值观的养成要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要从一开始就扣好。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是大学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培养目标。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有能力有德性有素养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践行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思政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作用,大多需要学生经历一个思考、内化和践行的过程,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起不到真正作用,而这个过程需要先根据新时达大学生特点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在设立德育目标时要准确把握个体道德发展的潜在水平,即清楚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进而为学生搭建促学促发展的支架,创设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达到可以发展的目标。教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深入探知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内容,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愿意接受的上课方式,避免采用古板的灌输型教学方法,用多种方式传道授业,运用学生关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在三观塑造角度,我们要为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来看,需要达到的目标有:坚定大学生信念,增强大学生自信,提升大学生获得感。总而言之,为了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我们要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从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探索合适的方法。

(一)课程思政内容要坚定学生信念

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课堂成为弘扬中国精神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坚定学生信念要在课程思政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大学生只有在深入实践中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内在文化价值有了深刻体悟和认同,才能产生追求自我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实践动力,才能进一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课程思政内容要具有综合性。思政内容应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要让学生意识到专业是实现个人梦想的起步,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途径。教师要在专业知识深入挖掘中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话语。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专业导学课,让大学生能理解专业的发展过程、前景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渗透专业所需的素养,专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等,用这种方式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关注学习体会和抱负,进行理想教育,树立学生的信心,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还可以着眼从学习、专业和职业方面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对伦理的反思和构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课程思政内容要紧跟时代性,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近来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学生的关注焦点。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如心理学的教师可以选择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在面对危机时进行自我关爱和调节。外语专业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新闻,比较国内外对新冠肺炎的举措之间的差别,从意识形态层面帮助学生了解举措的差异,体会身处祖国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信念,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指出,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让价值引导的成分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如盐在水,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实施要增强学生自信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感受。运用团队教学、网络化教学等方式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课堂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重视课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教师的言传身教。课程思政实施要激发学生课堂体验的主动性。以学生的先在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体验,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体验情境,如案例教学和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释放创新活力与空间。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评价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帮助学生记录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的困惑和解惑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积累战胜困难的积极经验。长期的记录可以追踪学生能力的变化,让学生真正体验自己的进步,进而从内在增强对能力的自信。促进网络化课程教学手段与传统课程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新媒体能促进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和独立理解。通过新媒体讲好青年的故事,可以拉近青年、以共鸣感影响青年。纯粹的说教对大学生的德育效果不如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此外,课堂要善要创新形式,拓宽学习渠道,与大学生群体形成有效链接。在团队合作中培养自信,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在团队中学习团队的氛围能对学习动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知识技能的接受度上,學生可能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因材施教,组织小组讨论等多项学习活动,可以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进行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群体内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学习品质,以先进带动后进,实现人人进步和成才的良性循环,从而激发个体学习动力。重视课堂文化的建设。如对课堂的日常管理,对学生做好课堂的常规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规则意识[6]。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于不正确的观点要及时进行纠正。健康温暖积极的课堂环境本身就能起到课程思政的德育作用。重视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中融合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从知识的浅层输入过渡到对专业伦理的实践,让大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人生态度、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进一步掌握他们的意识与政治思想的状况,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目的。

(三)课程思政评价要提升学生获得感

長期以来,专业课程的评价标准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比较单一,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青年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关注知识技能和成绩,对于专业的想法常常是通过就行,而学过的专业课程并没有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没有在专业实践中深刻意识到专业课程的价值,导致获得感不强。因此课程思政评价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初心,提升大学生获得感,让学生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持久动力。课程思政评价需要体现人文性和多元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实践等方面结合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不仅采用结果评价,更要采用动态和综合评价,追踪学生成长情况。学生在课程思政评价中应处于主体地位,起到核心作用,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感受客观知识和学习技能中的积极情感。例如,每阶段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写总结,谈一谈自己对事物认识的角度是否有改变。教师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目前大学生的归因存在过度倾向,容易过分责备自己,或将责任推向外界,会对课堂、学业和学习环境等产生认知偏差,这就会导致学生缺乏稳定的动力。因此,要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因素分析,引导其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增强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控制感,培养和建立内控型的人格特征。注重课程思政评价的实践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大学生还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灌浆期”,既需要灌输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也需要体验式、参与式的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知国情、贴近社会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性质,为学生安排课堂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践。比如,在疫情期间,外语学科的应急语言志愿服务团队就应运而生。各个语种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到了知识技能在国家需要时体现的重大价值,对于他们更好地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是课堂的有效延伸,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美感。注重知识技能和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自觉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的德性和素养。

三、结语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一代的努力,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思政培养是促进大学生三观成熟的重要契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体现在独特的专业课程载体,能让学生在专业成长中得到价值熏陶和塑造,能为学生成长传输源源不竭的正能量和动力。大学生是课程思政的教育对象主体,因此,推行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形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协同力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践行。

参考文献

[1]丛欣莹,赵娜,王旗,杨金花,李想,姜钰.基于高校学生视角的“课程思政”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分析[J].经济师,2020(02):202-203.

[2]刘瑞.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建构的路径探析——以当代大学生为例[J].学习与探索,2020(02):69-75.

[3]李辉.在新时代的大势下理解新青年[J].人民论坛,2018(22):12-14.

[4]陆士桢,刘庆帅.浅议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新格局——由当代青年热词引发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4):1-8.

[5]陈红敏.“00后”大学生个人奋斗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4):103-110.

[6]王菁菁.大学生个性发展与高校规范教育平衡点探析[J].江苏高教,2018(12).

Exploration on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ANG Jing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import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t present,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its effect needs to be verified. In order to truly promo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educational effect, we must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 students' faith, enhanc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their sense of acquisi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urse cont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new er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