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浅谈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教育问题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6 14:56:13      点击:

徐红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06-01

卓尼藏区是一个藏汉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学习、认知、文化差异是摆在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上的难题。所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健康品质,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藏区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适应这种形式,肩负起教育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这份责任呢?

一、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许多农牧村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生计,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重养育,轻教育,形成学生文化和性格上的差异。许多孩子出现人际交往能力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逆反心理。

2.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性格。缺乏及时有效地约束管教,导致部分住校生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逃课逃学现象的发生。由于受浓厚的藏传佛教家庭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还不够健全。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自觉性,对待学习心不在焉,应付了事。

二、藏区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教育问题的方法

1.爱心灌溉,让学生在亲情中成长。农牧村孩子是单纯的,朴实的,也是敏感的,他们的父辈长期从事放牧、务农工作,在生活、思维、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城市的家长有着一定的差异,使农牧村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城市孩子不同的特点:在学习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没有良好的注意力,作业比较粗心,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生活方面,卫生习惯不是太好,对整洁的要求不高,办事生活无规律。作为教师,想要改变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针对农牧村学生的特点,耐心地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生会从中受益,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较快地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生活。

初中学生自理能力差,老师爱学生就要从点滴做起:体育课后,学生满头大汗,教师要提醒他们小心感冒;学生生病了,教师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找医生,亲手送上一杯开水,鼓励他们吃药;住校生没了生活费,车费,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班主任要常进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生活,及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学生的家庭发生了变故,老师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老师,以亲情般的爱心温暖他们,使他们早日走出生活的困境等。

2.春风化雨,用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教育,其实是一种唤醒。”教育者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学习动机。老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适时鼓励,点石为金。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有时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远,我们才感觉不到他们的明亮。老师只有亲近他们,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细心、耐心地去观察寻找,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亮点,并对这些亮点及时恰当地鼓励和培养,这颗星可能会更亮一点。例如:数学课上,平时在班里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说出了一种简练的解题方法,老师欣喜地说:“真不错,你的这种解题方法值得老师借鉴。你很棒,只要肯努力,你一定能行。”在以后的课堂上留心及时鼓勵,并在作业上点批其亮点,很快,这个同学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文课上,我们就学生一段精彩的片段加以讲评、表扬,这个学生有可能就会从此爱上写作,将来或成为名作家;美术课上,老师对某同学笔下异样的秋景加以表扬,在学生心灵深处就会滋生一大片美丽的春景图、夏景图,美术的种子或许在他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老师的表扬“你的字很漂亮。”“你的想法真妙!”“你的回答真好!”等语言能点燃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些被你点亮的闪光点也许会照亮孩子的一生。

3.用爱心做剪刀,做个好园丁。如果说表扬是学生不可缺少的营养品,那么批评便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良药。教师如何做剪刀,当个好园丁呢?首先用爱心感化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伙伴,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要有足够的耐心,以一个谈心者的态度循循善诱,消除学生接受教育的抵触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既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也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其次要引导启发学生。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老师要把批评的事情化作许多小小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自身的错误,委婉引导学生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引导;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有关违纪现象,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受到启发,改正错误,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要以榜样激发指导。针对问题学生,我们先避开学生的正面错误不谈,而是借助他人的好事、优良品质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让学生对比他人寻找自身的差距,鼓励他们向榜样看齐,从而激发有错误的学生改正自身错误的决心,从别人身上感受到自身客观存在的距离和差异,从而确定自身的目标,努力跟进。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