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依托校内实习基地加强《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实践教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4 10:48:32      点击:

肖梅 张雷 胡大伟 马壮林 彭朝林

摘要:依托校内实习基地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的特色,制定了三个参面的《智能运输系统》实践教学的环节,从认知实验、验证实验到创新实验,覆盖了课程全部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际教学效果明显。

关键词:实践教学设计;校内实习基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016-02

一、前言

《智能运输系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领域。该课程在教学中应突出科学技术的前沿导向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但是,现阶段智能交通教学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智能交通的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实践性不强,和工程实际应用脱节,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创新热情。[1,2]

教学改革则是教育发展的有利助推器,对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对“双一流”学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改革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观察学科的发展状况,为逐步地、有重点地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提供详细而准确的数据参考。[3,4]

为此,我们结合《智能运输系统》课程的特点,依托校内实习基地长安大学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独特优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智能运输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校内实习基地的特色和《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是目前我国智能交通的主要技术来源,国内的创新性研究较少,仍然属于跟随型发展。因此,开设智能交通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智能交通基础概念和内容,还可以利用这门科学向学生介绍智能交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在智能交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智能交通系统这门课程涉及到了通信、控制、传感器及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这门课程交叉了多个学科,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论框架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抽象、归类和概括出来的数学模型。

因此,课程的改革建设也是为了满足当今社会交通领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全面了解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既教授学生智能交通系统相关的概念、体系框架、理论和先进技术等,又要时刻引领学生把握交通领域发展前沿,捕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热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交通人才的目的,这才是我们本次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

长安大学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平台”“双一流学科”重点投资建设项目,于1995年开工建设,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423亩。是目前全国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性能测试试验场。建有全长2.4km的汽车高速环形跑道,1.1km直线试车道,五种可靠性强化典型试验道路,1.3万平方米的操纵稳定性试验广场,三种低附着系数组合路面,两种爬坡道及涉水路等汽车试验专用道路设施,为交通运输学科的教学科研打造的一个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和前瞻性强的校内实习基地。

为了适应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自2009年以来,试验场开始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相继建立了多模式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定位系统、智能交通设施、网联汽車与无人车测试平台等多种现代化设施,可以开展车辆工程、车联网、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的实车测试。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委举办的“中国智能汽车未来挑战赛”,以及多个知名汽车企业和车联网企业的产品定型试验。为本科教学,特别是《智能运输系统》这门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场所。

特别是近5年来,依托试验场,长安大学承担了国家973、科技支撑、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发改委重大专项、交通部计划项目300余项,总经费近2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制定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多项成果成功产业化。为《智能运输系统》这门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为介绍前沿的科技提供了先进平台。

三、依托校内基地《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框架设计

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依托长安大学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在教学科研上的优势,从三个参面设计《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框架。

第一个参面,结合课程里面绪论、智能交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部分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通过手机推送微信网页等方式,让学生对各种智能交通运输方面的场景设计、硬件构成以及信息互动平台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在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而感性的认知。

第二个参面,结合课程中诸如基础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技术、出行者信息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等专题,激发学生把每一个专题在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找到对应的场景,研究每个场景的物理构成,技术框架,通过开发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的电子地图,融合所学的定位与通讯,交通数据采集与传输,交通流诱导和智能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做验证性实验。

第三个参面,在前两个认知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智能交通方面的大赛,例如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物流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各类大赛中锤炼各种能力,深化对《智能运输系统》这门课程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四、结论

结合《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依托校内实习基地长安大学汽车试验场的优势,我们提出了一整套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提出的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有如下特点:①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以工程实际项目的形式来综合实践教学内容;②突出先进性,把最智能运输行业最领先的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中,把最成熟的,最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引入到实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蔡英凤,王海,陈小波.“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6).

[2]王晓原,葛文庆,刘丽萍,于翠翠,赵金宝.《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9).

[3]刘擎超.大数据环境下的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10).

[4]王晓原,刘丽萍,葛文庆,于翠翠,尹超.《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09).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