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预防医学专业实施“导师一贯制”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7 19:16:57      点击:

张鹏举 王惠群 乔慧 张毓洪

摘要:本文通过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提出了“导师一贯制”培养及实施方法,在实践探索中,由于地方高校所处区域以及校情的不同,所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也各有不同。“导师一贯制”也是导师制的一种形式,只有不断完善,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导师制。

关键词:预防医学;“导师一贯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157-02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直接辅导、引导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互动式教育教学制度。它要求导师直接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人品影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从2008年开始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力地促进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导师一贯制”的提出

(一)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2008年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中率先实施导师制,在新生入校后即分配导师,一般一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不多于5人。导师在随后四年中针对学生个体特征和需求对其进行学业、生活、科研等多方面的指导。第五学年生产实习阶段进行导师的二次分配,由新导师指导完成毕业论文。实施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密切师生关系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日益凸显出一些问题:(1)二次分配导师,使学生短时间无法与新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2)部分学生在导师制实施期间就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初步拟定或者已经确定了毕业课题的研究方向,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再进行导师的二次分配就导致导师制与学生生产实习阶段相脱节,没有延续性。(3)生产实习阶段进行导师的二次分配,会使完成毕业论文时间延长,专业实习的时间不够。(4)缺少对导师和学生的过程化管理,与其他高校一样,形式主义倾向较重[1]。(5)导师制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导师激励机制,导师的积极性不高。

(二)“导师一贯制”的提出

针对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导师一贯制”的培养思路,主要任务是“导向”“导学”和“导心”,突出体现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更为综合,不仅有道德层面的德性引导以及生活层面的生活指导,还要强调发挥师者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的综合影响,更要强调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知识层面的知性辅导,以实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统一。

导师一贯制培养中,导师职责主要有四项:一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和思想品德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给予学生学习和科研方法方面的指导,即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好的学风,并在专业上给予个性化辅导;三是给学生在考研和择业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四是对学生生活中的精神困惑给予帮助。即导师对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成长环境。

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导师需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并结合学生学业课程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直至完成毕业论文。通过“导师一贯制”的培养,可逐渐缩短完成毕业论文的专门时间,增加专业实习的时间,缓解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的压力。我们“导师一贯制”从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已开始实施。

二、“导师一贯制”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本科生导师的遴选

条件要求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專业修养,为人师表、作风正派,能够履行本科生导师职责的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为了加强导师师资力量,除了从学院专兼职教师中,还从实践教学基地——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带教老师中遴选。

(二)加强“导师一贯制”过程化管理

1.加强日常管理。学院制定了《本科生导师“一贯制”实施办法》,明确导师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导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年级制定指导计划,每月至少与所指导的学生交流一次,填写《本科生导师指导手册》,每学期期末学院进行督导检查,将导师的考核纳入学年教学考核和年终考核,学生的表现作为学年综合测评的一部分,这样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为“导师一贯制”实施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2.以导师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团队协作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分为国家级、自治区级,根据不同级别给予不同金额经费的支持。预防医学是宁夏教育厅的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有专项资金支持,对于没有受到国家、自治区资助的项目,学院从此经费中予以资助。一般大二、大三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据自身兴趣组建团队申请项目。实施导“师一贯制”培养后,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积极性逐年增加,立项课题也逐年增加。

3.导师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各种学科竞赛有机结合,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学科竞赛对大学生的学业进步与成长成才有很大帮助,这已成为共识[2]。学校鼓励大学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学科竞赛;并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或申专利等。2013—2016年,共获得“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2项,自治区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2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2项。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个性特长,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搭建可以施展才能的平台。学校对获得奖项的指导教师予以奖励,以此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提高了导师积极性。因此,要把创新创业训练教育作为第一课堂来抓,积极鼓励教师、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制订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提高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把有创意、能创新、敢创业的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出来,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3]。

4.加强“导师一贯制”与毕业论文相衔接。我们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本科生设立开题、中期汇报、毕业答辩环节,在导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更加系统完善的科研思维过程。实施“导师一贯制”要求导师早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尽早确定论文方向,同时我们允许“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毕业论文方向,项目结题论文可直接认定为毕业论文,给予相应学分,充分调动了本科生积极性。减少大五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增加专业实习的时间,减轻学生在大五期间的压力。

通过“导师一贯制”实施,教学相长氛围浓厚,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在实践探索中,由于地方高校所处区域以及校情的不同,所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也各有不同[4]。“导师一贯制”也是导师制的一种形式,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完善,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导师制。

参考文献:

[1]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3-76.

[2]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21-24.

[3]方霞,任亚梨.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2-135.

[4]吴立爽.地方本科院校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05):74-7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