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医学免疫学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8 19:57:12      点击:

叶芳 潘春然 侯小琼 蓝利

摘要: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组建的共同学习社群,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通过学习成员交流、沟通和分享学习资源而相互促进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医学免疫学易班平台构建为例,分析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内涵和目标,探讨易班平台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发挥的教育学习功能可行性,并从实践角度探索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易班;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057-02

一、易班平台下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内涵和目标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学习者(学生)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教辅人员等)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彼此交流、沟通和分享学习资源而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循共同规则,具有一致的活动、目标、关系及交往。学习者与同伴之间以及助学者之间交流沟通,通过共同构建知识,分享知识,不断整合完善开放性的学习系统。同时,学习者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度,维持更持久的学习活动。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互联网参与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刻变革。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实时性使网络学习共同体比过往的传统形式更具备诸多优势和收益。例如,互联网技术可以在被时间和空间分隔开的学习者与分布式教学资源之间建立更为有效的联系。分布式教学资源包括助学者、其他学习者、培训指南、参考材料、教学工作辅助,学生通过网络应用能获取更广泛的教程,并获得群体知识和支持。同时,互联网技术使教育过程更为灵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日程进行学习,更好地适应学习方式与偏好。而教师能将教学过程、教学资料与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相匹配,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将其引领到教学中。此外,学习者和助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作用,互供给养,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自主学习。

2007年,为满足校园管理和教学活动等实际需求,新型高校网络文化产品“易班”应运而生。自2012年6月起,教育部在全国各高校推广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易班”(E-CLASS)。“易班”网络虚拟社区不仅涵盖大学生熟悉的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网上交流平台功能,还为大学生提供“易班优课”模块,集成日程表、课群、学习资料库、课群话题、在线考试、在线作业、课群投票等独特网络应用。借助易班交互式平台的诸多特性和功能,可构建高校专业课程网络学习共同体。网络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将被时空隔开的学习者和助学者联系在一起。学生作为网络学习者,与教师(助学者)一起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整合,配置优质教学资源,同时通过易班建立学习经验交流平台,完成共享、沟通、交流、协作、反思等教学实践环节,构建参与度高、资源多元、体验丰富、形式开放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以期推动学生在乐学、助学中有效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知识共享,认知成长。

二、易班平台下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

易班平台的参与成员结构明晰,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其自2015年5月便开始易班网的建设,目前易班已经成为该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网络社区,2015、2016和2017级在校生的入驻率为100%。与传统教育平台和虚拟空间相比较,易班具备鲜明特点和优越性。易班建制基于大学行政班級,每位大学生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班级。因此,易班使用者群体明晰,便于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且信息传播真实高效,成员间互动性高,为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班平台与教育系统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契合当前网络教学要求,教育教学功能可操作性强。同时,易班提出“互动、移动、大数据、云计算”的目标,以期发掘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潜能,打造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教育平台。在“易班优课”中,设置有课群课程、学习资料、答疑讨论、在线考试、在线作业、在线测评、成绩管理、课群话题等与日常教育教学环节相关的模块。因而,以易班为基础建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是身份明确的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与助学者之间通过该平台交流沟通、分享协作,完成统一的学习目标。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导建设和发展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平台供给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进度,评估学习效果,并可实时与学习者交互反馈。而保存于易班平台中的系统化知识体系以及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信息,是优化教学资源、扩展教学空间、延伸交流时空的有效途径,为维持学习共同体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易班平台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为了实现易班网络平台下凝聚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知识共享,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建立医学免疫学易班资源共享空间

易班社区可以储存海量学习资源信息,在当前大数据的环境下,学习者是否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源,直接关系到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体验。因而,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的资源共享库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物质条件。助学者在易班课程中心建立包括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PPT课件、题库、阅读文献、课程录像在内的医学免疫学资料库,以便学生随时了解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与此同时,鼓励学习者对共享空间进行有效补充,例如发动“学霸”将笔记等学习资料搬到网上,或不同同学将收集来的资料上传到共享空间内,学生用户通过“易班网薪”进行购买,实现对学习资源的“商品化”,不仅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也发挥了集体汇集学习资源的优势。海量的学习资源将不仅提升学习者对易班平台下学习共同体的黏附度,还将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学习信息交流平台

學习动态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利用易班平台传递学习信息尤为重要。为此,学习共同体的信息板块需要依据学生现实需求进行维护、更新。例如,易班平台能够布置作业、安排在线考试。据报道,上海高校已采用任课教师在易班平台上布置作业、提交作业。这一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升了学生对平台的认可度。

(三)展开教与学的互动

学生通过课程中心的“学前评测”,评估自学效果,通过在线作业和在线考试模块复习和自查掌握的知识情况。课程中心开设的答疑区,支持课程教学的课外活动。同时,通过利用中心讨论区,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通过信息和学习资源的交互、协作、共同分享,能够拓展教育教学的场域空间,自由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而在课群话题中,通过引入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其展开讨论,可以有效营造学习共同体。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微课,我校的本科生在各项课程及课外活动中已经积累了制作视频、PPT等技能。教师辅助学生选题设计,学生以微课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自行完成课例拍摄,并后期加工。待审核后,在课程中心发布学生制作的微课优秀作品,然后组织完成评价反馈。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也提升了制作科研插图、动画、课件、微课录制等各项技能,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课程中心的黏附度。

总结:在易班平台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中,学生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培育共同意识,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益于学生实现知识共享,全面提升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实效。当然,该种教学模式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冯永泰,王钊,陈曦.高校易班与教学的良性互动[J].中国大学教育,2014,(5):67-69.

[3]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

Abstract:The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is made up of learners and to help scholars supported by Internet technologies to form a mutual learning community,is a complete learning tasks,for the purpose of through learning members exchange,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promote each other's important carrier. Class in medical immunology is easy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analysis the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y" building network and goals,discuss easy class platform play to the education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feasibility study function,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explore ways to buil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Key words:Yi ban;medical immunology;teaching mod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