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8-6 17:04:24      点击: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吴海波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5)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中,建筑力学与结构是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难度较大等是该项课程的特点。本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探析了此种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保证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应用        教育教学论坛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mechanics and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i Bo Wu
 
(Inner Mongolia transportation,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Chifeng, 024005)
【 abstract 】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cs and structure is the core of the major professional courses, strong theoretica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its is difficult to master and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se. Based on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s given priority to,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cs and structur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in order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ensure that students complete the study content,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chitecture mechanics and structure; Curriculum reform; apply
前言: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程中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身进行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并最终评价自身对问题处理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这些了解项目各个环节的过程,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提高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能力,挖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潜能[1]。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应用教学法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促进学生能够快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
1、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实施项目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高职学校中,建筑相关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初级、中级技术性人才,学校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为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习惯,保障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学为教学中心,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却忽视了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的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较低,学习效率低下,难以将课本内容不能运用在实际中。与之相比,项目教学法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构建为一种更适用于高职学校学生的一种知识体系,项目教学法,不同小组学生团结协作对知识进行探索与实践,教师仅起到从旁辅助的作用,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非常适用于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教学课程中。
2、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2.1、在高职学校,该课程所用教材存在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建筑相关专业中,相对专业其他课程来讲,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所涉及知识点密集,覆盖面范围广泛,知识综合力强。然而,一门重要且复杂的课程,若没有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教材,则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将会十分困难。据调查,在该课程最初编写期间,相关教师为保障教材涉及知识的完整性,将建筑工程专业中必须涉及的三大力学与四大机构依次罗列在课本中,在教材讲解中,课时多,知识点难度高[2]。时间的流逝,国家更加重视创新教学与实践教学,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教材也因此新编,提高了教材的质量,内容多、难度大等难题却依然存在于教材中,为高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对此种现象,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减少教材内容,降低教材难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2、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问题,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建筑相关专业中,文科学生占据几率为78%左右,而理科学生仅占据22%,在入学前期,学生本身对建筑专业了解不多,对专业中多项课程中的哪些教科书对未来发展较为重要了解不足,对自身专业的片面了解使学生更多将自身精力投入建筑设计类课程中,片面认为学好建筑设计未来将会成为一名合格工程师,却忽视了对其它课业的学习。尤其是文科学生本身对理科内容不了解,理科基础差,学习掌握速度慢,而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明显偏向理科的课程更是内容学习困难。学生本身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加之课程的难掌握,造成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目标。
2.3、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教学中教师存在问题,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教材的内容多,内容难度大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学生本基础差,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弱,影响了课程的教学状况;除以上两种问题造成了课程教学问题外,教师也背负着较大责任。如:教师教学方式问题、教学设计的详实度问题、对课程的重视度问题等均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现阶段,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将进行专业设计、科学研究等,提高高职学校在社会上的身份,为学生未来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3、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教学任务分配阶段,在教师正式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应先为学生分配任务。首先,教师应全面了解整本教材,并根据教材所涉及内容进行划分,根据教材表现的不同建筑结构将课本内容分为几个课堂项目。布置任务期间,先为学生讲解该单元涉及的内容,以供学生设计、分析与学习掌握的进展良好。如:《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这一教材中,教师根据课文内设计的建筑不同部位进行了如下划分,分别为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盖等不同项目[3]。在此阶段,教师应保障项目完整与提高项目涉及知识的含量,将任务保持在学生能够完成却需要思考、查找资料的程度,避免学生望而却步,保证学生能够提升自己。
3.2、教学项目的计划,在项目计划过程中,教师应以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想法将班级学生按适当标准分组,保证每一小组内均包含成绩与自身能力在高、中、低等级的学生,保证全体学生均付出努力,收获与能力。
3.3、教学项目的计划实现,在教学计划实现阶段,教师应保障学生自主完成任务,避免盲目给予学生帮助。教师应该牢记 能够给与学生一定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查找哪些资料能够知道问题答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阅读能力。若大多学生均在某些问题中出现错误或者向教师请教,教师可将此问题在全班进行统一讲解,提高学生对该项问题的了解与掌握,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掌握。
3.3、教学项目成果检验阶段,在学生自主完成教学项目任务后,首先,各小组组长应先检查小组内每一学员的工作内容,及时进行纠错。其次,在课堂上各小组可将所做项目进行交换,互相评价项目内容是否完善并纠错。最后,教师应检验学生在该项目制作中所学内容,并进行深入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点明学生在项目中未被发现的错误,及时纠正改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中,教材的不足,教材内容的繁多与困难,学生可对课程的不重视,教师教学计划设计不够详实等均影响着学生对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掌握。对此,教室应加强项目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并在教学任务分配阶段、计划阶段、计划实施阶段与成果验收等阶段做好一个合格引导者,提高学生对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中的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海波. 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24):134-135.
[2]马鹏超.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的运用[J]. 江西建材, 2015(05):251-251.
[3]安文俊.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运用[J]. 建材发展导向, 2015(7):281-281.
作者信息:吴海波,男,(1982.10-),籍贯:内蒙古赤峰市,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技术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锻炼存在问题及对策,课题编号:交教研1602-63
 
收稿日期:2017-9-1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