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互联网+”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4:04      点击:

杨慰萱 黄倩

摘要:生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95后”大学生所具有功利性倾向或随波逐流的迷茫,使高校思政工作呈现反复性和复杂性。作为思政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更贴近学生兴趣与目光所在,利用新媒体策略引导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个人之德,行君子之道,树立“义利统一”、“先公后私”的义利观。

关键词:“互联网+”;“十九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4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95后”大学生的特点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引导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谓责无旁贷。但是,当前“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1]这些社會难题在“互联网+”的传播及异化导致的负面影响和当前我国开放环境下宪政民主、新经济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通过互联网的冲击,使得生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90后”大学生的特点鲜明。

一方面,“95后”大学生呈现出务实而又稍显功利的特点,道德观中出现功利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信仰缺失,目标感不强,让不走心,不在意,无所谓的“佛系青年”成为2017年青年人的新标签。学生中功利主义倾向性和随波逐流的迷茫感交织,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呈现反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思政工作者可通过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特别是对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理解和践行,培育学生的个人之德,使学生辩证的对待义与利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新媒体的全面覆盖,使学生正确的看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义利统一”、“先公后私”的义利观,将个人的理想愿望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进而达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思想境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行“君子之道”

(一)个人之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端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人口与土地是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作为国家的最小单位,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个人的品行德性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的主要力量、中流砥柱,大学生的个人品德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个人之德的重要性,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儒家经典《大学》中开篇之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思想为政以德,教化世人的治国方略,以仁德治天下,使“物各有所当止处之也”[3]。

(二)修身是培育个人之德的必由之路

朱熹言明《大学》三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儒家学派用其阐述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德政理念。同时,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来通达个人修德立世、兼济天下的治世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八条目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他说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2]。格物是对自然事物进行研讨,致知是格物的结果,即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诚意是修身的态度,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正心”是按当时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内心,消除不合理的欲望,然后才得身修。[4]这是儒家思想对个人之德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的重要体现。

(三)行君子之道是个人修身的根本途径

儒家把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5]“三纲八目”是儒家为了实现“内圣外王”的境界而倡导的修养论。那么行君子之道就是修身的途径和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什么是君子,在奴隶社会时期,君子并不与德行相关。《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所以,奴隶主贵族阶级皆是君子,而奴隶则为小人。春秋末期,“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和“无德者”的称谓。孔子崇尚君子之德,一部《论语》几乎就是在论述如何做一名德行出众的“君子”,记述君子之言、君子之行。“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达117次之多。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最高道德修养,德才兼备从而达到“內圣”,并能以至高品格感召教化民众,从而成为“外王”的人。

三、“义利观”是辨别君子的终极标准

孔子论君子之行总是和小人一同辨析,以小人之行来反衬君子之德。《论语·里仁》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见利而思义;小人见利而忘义。这句话,可以直译为君子可以道义告之,小人只能用钱财诱之。儒家义利观认为要重义轻利,孟子更认为应“以义为上”、“舍生取义”。

义的含义是什么呢?墨子说:“义,利也。”(《墨子·经上八》)程颐有言:“义与利,乃公与私也”。他认为,义乃公利,利乃私利。可见义与利并不能对立起来,义也正是某种释义下的利,某种程度上的利。如果把钱财、好处等同于利。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所以君子“见利而思义”,小人“唯利是图”,君子小人之别,也不在于爱义还是爱利,而在于面对利益的时候,是否能守住原则,管住贪欲,先义后利。

四、打造校园云媒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义与利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正如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部分大学生道德观中功利主义倾向和冷漠疏离、随波逐流的问题。

“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私肥行为,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6]。这些常见的社会问题和屡见不鲜的负面新闻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一方面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信力的失望,对信仰的迷失;另一方面,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进一步割裂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不能兼容。思政工作者應及时纠正学生这种错误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学校以专业优势为依托,打造“互联网+”为核心的校园云媒体。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进行了形势政策课程网络学习的教学改革,构建了以思想证实素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育体系,贯通第一第二课堂。精心打造“武软青年”微信公众号、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学院微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教师和学生骨干的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成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媒网”。组建了“阳光学习小组”校园网络宣传队伍,传播青春正能量。

总之,面对部分学生功利主义倾向和信仰迷失的情况时,我们不必视为洪水猛兽,一味打压,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演变为个人主义。找到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互联网+”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利用新媒体来重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先义后利”、“先公后私”,真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4-09-24.

[2]习近平.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4-05-05.

[3]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8.

[4]张金桃.儒家修身观及其现代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324-328.

[5]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