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研讨式教学法”在研究生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1/23 10:29:11

[摘 要] 研讨式教学法因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等特点在研究生培养中被广泛应用。首先对研讨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探讨,接着以文艺学硕士专业课程为例,按照研讨准备、研讨实施与研讨后的延伸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其中讨论准备阶段,以系统讲解、资料搜集与整理、发言材料准备为重心;讨论实施阶段,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言、问题与探讨、总结与分析等多个步骤相结合;讨论后延伸阶段,主要指深入课题探讨与专题论文写作等后续工作的实施。还对各阶段组成元素、操作细节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法;准备;实施;延伸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研讨式教学法相关理论与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张海燕(1980—),女,广西桂林人,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基础理论、新儒家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125-04   [收稿日期] 2021-05-19

研讨式(seminar,或称为研讨班、讨论式教学)在欧美和亚洲等国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这些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中,它主要作为解决学术问题而采用的学生和导师进行共同研讨的主要形式。作为一种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有较大区别的教学方法,它得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与重视。它可以帮助参与者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解析讨论课题的各种元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探求解决方案。在文艺学方向研究生的专业课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已有数年时间,进行了不少的探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发现了很多关于讨论班教学方式的研究着重于理论探讨和动态介绍,对于其本身的操作程序缺乏研究,而這方面却是运用讨论班教学师生最需要亦最为关注的部分。所以,我们结合本身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对此进行探讨,尽量清楚明晰地将这一教学方式运用的整个过程呈现出来。

一、研讨准备阶段

我们认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执行至关重要,教师通过讨论课可以直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推演能力,在学生选题、思考以及讲述的背后,直接判断学生的整体性学术水平与个体性兴趣差别,从而给出更好的意见让他们在读研早期找准方向,为完成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补齐短板。需要指出的是,讨论课只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阶段,它的实施成功与否与教师的传递和引领、讨论后的总结及提升有很大的关联。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里,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规划讨论班在哪些课程内容的教学阶段实施并提前告知学生,从而在师生之间达成教学默契并提升教学效果。在此阶段,教师要确定好每个讨论班的主题。“讨论式教学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导学生认识、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准备的重点是命题,命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讨论式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题目出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收到启发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1]

其一,理论专题的系统讲解。这常常为现在多数讨论班研究所忽视。有些研究者似乎认为既然讨论班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教学方式,很大限度上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且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其他的教学环节就没那么重要了。殊不知,单一的讨论班根本不能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有充分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背景才能促使讨论班教学活动的良好执行。以“文学批评学”这门课程为例,一个学年的教学要涉及几十个文艺批评思潮的介绍与探讨。教师必须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运用综合讲授的方式,对每一个流派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基本理论观点等做比较详细的介绍,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及问题意识。但实践中,有些教师不容易将作为讨论班准备工作的系统讲解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解区别开来,从而导致不能从讲解中自然而然地导出讨论班的内容。这里对于教学内容的系统讲解应当着重于“梳理”,将背景内容和学术渊源、学术观点条理化和系统化,列出一张清晰明白的“学术清单”。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是分段式教学,教师应当把每一个所讲授的学术流派在整个课程所处的地位、重要性等标示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准备讨论班的各种课程材料。

其二,充分重视资料搜集与整理。每个讨论班从本质上都可视为一次以讨论方式进行的集体学术研究。在人文学科的研究过程中,集体研究一般出现在重大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在课题负责人的总体策划下,一组学者针对课题的各个部分独自研究并撰写研究成果,然后对每个部分的成果进行集体讨论。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讨论班,也带有这种学术讨论的性质,所以围绕讨论主题搜集资料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凡能写进教材的学者、流派,都有着非常多的研究材料(专著、某些著作中的章节、杂志文章、学术会议文章等),如何从其中选出有代表性、有学术价值的材料以辅助研究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的学术能力。以“存在主义”为例,其本身包含的著名学者超过30人,还有海德格尔、萨特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在内,几十年来其研究材料浩然烟海且用多种文字写成,学生不太可能具备甄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准备并提供材料的目录。但在此阶段学生也不是无所作为。针对教师提供的目录,学生在通过材料摘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因其不同的思考能力、学术积累以及研究兴趣,会有各自不同的选择(包括对问题的方向性选择),也会发展出各异的思考和总结。学生之间的这种相异也使得讨论班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思辨性和挑战性。

其三,发言材料准备。讨论班作为教学方法,实施的设计者、引导者是教师,而主体及目标应当是学生。讨论法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法,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2]。因此,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进行的质和量如何,就对讨论班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全面了解教师提供的材料目录,并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学术兴趣进行全面了解和有重点阅读、分析,从而撰写出发言材料,要求做到观点鲜明(即使有所偏颇亦可包容)、逻辑清晰(对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梳理清楚)、论证有序(能够清晰表明论证的方法)。另外,由于是发言材料而非学术论文,在撰写时要注意“可表达性”,最好是提纲式的并配以PPT,学生应当面对听众进行阐述而非念诵事先准备的发言稿。在这一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讨论主题缺乏足够的把握能力,无法充分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易受其他研究者观点的影响。教师最好不要提供详细的指导,应把引导、纠正、阐明的工作放到讨论班上去,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启发。

二、研讨实施阶段

研讨式教学往往在比较自由的情况下讨论有意义的问题,理论课的讨论更是如此,师生此时是一个共同体,学生之间时常会因某处原文、某种学术观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有些问题教师在课上可予以明确解答,有些问题教师也需要课后查阅资料或咨询相关专家才能够解答。就是这种既开放又紧张的氛围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示学生必须多维度、多视角地了解某一理论家或理论流派,才可能在讨论中进行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论述。如果自身理解呈现一知半解甚至误读等状况,那么在观点的碰撞中很可能会败下阵来。以理论课程为例,我们发现讨论进行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教师应在范围及节奏进程方面发挥掌控力。教师是讨论班的主导者,在开始之际,应当用比较短的时间对此次讨论班的主题进行简要阐述,最好是打印成材料发给每个参与课程的学生,并在讲台上为学生准备好多媒体设备。明确主题组成要素的同时,也应当整理一些简要的学术背景材料给学生。为避免学生之间讨论话题出现重复,课前应利用QQ、微信等社群软件,主动向发言的学生询问其大致思路。如在康德美学专题讨论中发现,学生普遍关注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但对于其他问题,如鉴赏判断的发生背景、康德美学人本主义特征、鉴赏判断与目的论判断的逻辑关系则容易被忽略。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并在班级群中予以公布,必要时可中断或者推迟部分学生的准备工作,及时调整相关问题的延伸方向。对于有一定难度且比较冷门问题,在布置任务时还可以提供详细的资料,以此调节并解决学生趋易畏难的心理。

其二,对学生发言内容进行及时分析与研判。这一阶段是实现讨论班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教学效果的主体部分。讨论班一般安排半天时间,3~4个学生主讲,其余数十人进行点评或者补充。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为最佳,因为缺乏经验,部分学生在发言时往往不能简明扼要地阐明观点、梳理知识,参与讨论的学生也就难以准确把握发言的内容。同时,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找出矛盾的能力也还没有发展起来,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的发言应当紧扣准备的发言材料。我们要求学生一律准备不少于30张的PPT,课前不能提供给其他同学,课上进行顺序播放并讲解。在讨论班课程的整个评分系统中,这一部分占一半的分数。我们要求解释清楚学术观点,明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论证。比如在“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一部分,明确提出要阐明“什么是叔本华说的意志、表象”“其思想来源于哪里”“与黑格尔的相同概念的不同在哪里”。学生的发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后,在讨论中才能把握要点、提出问题、形成讨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三次课程训练,绝大多数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发言技巧,清晰准确地按照教学要求发言,此时可将发言时间增加到40分钟,让学生有比较好的机会训练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

其三,及时进行总结与调整。通过讨论课的实施,可以发现并记录下不同类型及层面问题,大致可分为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和个别的、具体的问题。就共同的、普遍性问题来说,因其受众比较广泛,是困扰大家的共同性问题,因而适宜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共同性、普遍性问题主要包括理论著作因庞大绵密、晦涩难懂引发的阅读困扰,观点发展流变引发的理解欠缺,研究成果众多带来的观点各异,对前期研究成果不够重视而未能找到研究视角等。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所有从业者均要面对的共同问题,需要研究者具备耐心、细心等基本素养以及记录、对比等研究能力。除此之外,克服语言关,精通英语、德语、法语等语言,不仅对文艺学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能给研究消弭一些障碍,带来更大的便利,进而鼓励学生在外语学习上多下功夫,树立提升自我、不断学习的意识。对于个别的、具体的问题,由于情况因人而异,为不影响课程实施进程,更加适合课后的一对一交流。这些问题主要有表达语言不够清晰、观点不够明确、选题过于简单、重视理论概念的推演而缺乏必要的支撑、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严谨等。针对这些问题,可采用课后聊天交谈、社交软件在线沟通、修改某篇论文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

总之,教师应当将课程中记录的内容进行快速梳理,在心中首先凝练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指导,进而再记住每位发言人出现的具体问题并及时进行课后提醒。一般经过五次课的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并且这种带着问题思考并进行课程准备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效果非常明显。

三、研讨后的延伸与拓展

课堂研讨实施完成之后,每一位研究生都进行了一个小专题的自学,加上教师关于背景知识的介绍与理论脉络梳理,此时他们对于基础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与新颖问题的分析能力都取得了明显进步。教师应当在课程最后阶段,充分利用良好的理论学习语境,将专题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并保护好研讨时形成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在课程最后阶段的学习中随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将有意义的问题提出,一边学习,一边解答。讨论后的延伸与拓展是十分重要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其一,选择理论前沿、理论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课程后期阶段的讲解与课程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前期讲解应选择学术界讨论比较充分、观点比较成熟的问题去讲解,以能理解、好掌握为主要目的,以此奠定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信心;课程后期则可以展现给学生争议较多、讨论不够充分、学术界不够重视的难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并提示学生学术研究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操之过急,面对这些未解难题,需要我们具有善于发现的眼光以及回到原文、细读文本的认真态度。此时,笔者选择了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公共領域的结构转型》等著作进行细读,对于学术界关注较多的交往理论只是简单提及,而是对研究成果稀少的现代性构建、公共空间与文学生成等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可借助的他人观点几乎没有,所有的分析均从原文出发。课程结束后,不少学生还沉浸在目的论行动、规范调节行动、戏剧行动三者的逻辑关系中,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个问题理解清楚并撰写出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其二,深入的课题探讨。通过讨论班的激发,许多学生会形成阶段性的学术兴趣,这时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阅读各种资料。一般而言,为了快速准备课程,学生都会选择阅读中文材料,对于普通课程来说是够了,但作为西方文论的研究,其缺点是无法掌握最新的学术成果。所以,在拓展阶段着重于外文材料,教师同时要进行组织,将相同、相近学术兴趣的学生联合起来并进行分工,阅读、梳理、总结相关材料,提供机会相互探讨,在此基礎上形成学术小组,进一步研究相关课题。

其三,学术论文写作。这是讨论班教学常见的成果。许多学生在课程中找到了兴趣,激发了灵感,淘汰了不够理想的选题,能够向更有难度、更加新颖的选题去努力。通过进一步在课后搜集资料、进行思考,一般都能在课程结束后不久完成课程论文且质量较好。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对学术观点的梳理、学术动向的把握,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经过修改得以发表。一部分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便是在讨论中逐渐积累并最终形成的。

四、结语

研讨课程的成功组织除了师生共同努力之外,还需要各种支撑与保障。其中书籍资料,尤其是本专业的书籍资料是否充足,直接决定学生的讨论质量与研究视野。就目前情况来说,比较前沿的西方理论书籍图书馆往往存储不多,有些仅购入了一两本,学生难以借到;一些珍贵的老书籍或者期刊已被放到典藏馆中不对外开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能将自己的藏书带来辅助课堂教学,有些资料还需要在课前去扫描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可以阅览。学校可统一购入各类书籍的电子版本,一方面可避免师生在这方面的耗时和花费,另一方面也便于保存和共享,成为良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此外,要给予教师以较大的课程组织自由和课程评价权,提供理想的讨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并从学术角度加以鼓励与支持,形成支持学生自由探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臣宇,杨彦明.谈讨论式教学的组织技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9(9):58-59.

[2]徐国艳,周煜,姬芬竹,等.互换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3):101-102+129.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Graduate Courses: Taking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Literature and Arts as an Example

ZHANG Hai-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graduate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flexibility and autonomy. Firstly, we discuss the concep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odel of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And then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literature and art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n a detailed way.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operation process and class extension. The first step covers systematic explana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speech material preparation. The second step consists of teacher guidance, students speech,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summary and analysis. The last step includes in-depth topic discussion and academic papers writing. The component elements and operational details of each stage are also analyzed.

Key words: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preparation; operation; development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