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民办本科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20:23:35      点击:

王巧云

摘要:校企合作是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产教深化融合。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组织、资源、过程、项目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应举措,为民办本科高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030-02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等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本科高校,正在走内涵式发展转型之路。近年来,民办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但与文件中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目标还相差甚远。“深化产教融合”关键在于校企合作的质量。校企合作必须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得利”,才能稳定、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民办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主要是指校企合作的双方(校方和企业)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本文主要侧重校企合作中的产学合作。

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历史短,特色不鲜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主动与学校洽谈人才培养或科研项目合作的企业少,这已成为当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发展的一个困境。

1.校企合作基地牢固性和持续性不强。现有的校外产学合作基地大多来自于学院负责人以及教师利用自身的私人关系建立,而不是出于企业自身意愿和需求,这些基地的建立、使用和维护往往随着人员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牢固性和持续性不强。这些基地的建立如能真正发挥出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企业最后能通过双向选择,选到合适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这种合作就会持续发展。有些合作是为了迎合上级评估的需要而凑数,大部分的合作都停留在纸上而不付诸于行动,这种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最后走向终止。

2.企业被动式参与人才培养,意愿性不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个双向过程,充分发挥双方在人才、技术和设备方面的优势,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高育人的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前会走访调研一些校企合作单位对于人才需求的情况,论证时也邀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这些调研和论证环节大多是企业被动式参与,受自身对教育内容体系和整个行业发展趋势认知的不足,尤其是在课程设置环节,所提建议或意见深度不够。

3.合作内容单一,实习项目缺乏系统设计,持续性不强。由于民办高校本身的特点,高端企业一般都不愿与之合作,即便有合作空间,也是和很多小公司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合作意愿一样,看中了学校能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可以解决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急需大量的人力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方面能较早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同时也能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但学生真正到了企业之后,发现现实与理想不一致,实习工作与专业无关,即使相关也是一些机械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导致其心理上极不平衡,久而久之,对实习岗位产生了抵触情绪,出现消极怠工或者溜岗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三个方面:(1)实习缺乏系统设计;

(2)实习内容单一;(3)没有做好充分宣讲。这种合作达不到企业的目标,意愿性就会减弱,合作也不能长久。

二、应对措施

校企合作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于存在的问题,民办本科高校自身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解决内部问题的同时积极主动的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达成共识,三方满意,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开花结果。

1.组建校企合作管理部门,构建统一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虽然由院系独立开展工作,但各学院由于专业有限,不能满足企业所有岗位的需要,空缺岗位可以由其他学院来填补。因此,学校设立校企合作管理部门,秉持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理念,从学生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构建统一的校企合作平台。如土木工程学院与工程类企业合作,该企业必定会有行政岗位、电气岗位、财会岗位,这些岗位与文新院、机电学院和商学院相关专业有关,引进一家类似企业,就可以满足四个学院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

2.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实现共同发展。民办本科高校发展历史虽短,但却有一些杰出校友,可以依托杰出校友的资源,帮助母校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发展。校友对母校的情况熟悉,从感情上愿意参与和支持学校的发展。根据校友掌握的资源多少,合作方式可以多样化。有些可以按照传统的合作方式开展工作,有些可以直接将企业引入学校,如文创类公司,该类公司对场地和硬件要求不高,而且方便在校学生参与,容易出成果,形成办学特色。

3.实现全程产学对接,真正落实协同育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要在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对于岗位具备怎样的能力企业最有发言权。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就邀请企业参与到其中来,不仅专业负责人与不同企业中高管理层领导沟通人才培养的标准,同时也让教师从自己担任课程的角度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尤其是实践环节课程的合理设置,便于将来的实习安排和指导。总结分析企业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按照专业建设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落定后,除了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对接外,专业理论课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主动深入企业一线,以任务为驱动,搜集相关教学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真正落实协同育人的目标。

4.依托企业资源成立俱乐部或方向班,以项目开展训练,扩大企业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企业也需要选拔到合适的人才,实现双赢才是校企合作持续开展和深化的动力。学生通过一场或几场讲座、1—2次短期实习,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同样企业也不可能全部接收整班学生就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找准这样一个平衡点,就能实现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学校与企业可以深化合作,以企业命名成立俱乐部或方向班,按照一定的条件,从入学开始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今后除正常的实践教学安排外,企业单独为这个班开设企业特色课程和各类职业培训课程,涵盖企业文化、游学、讲座、实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多个方面,通过2—3年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要达到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必须要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民办本科高校,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机会,紧密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改变原有固定思维,大胆创新,发挥特色学科的专业优势,与企业深化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徐科军,黄志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2-55.

[2]孙明.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举措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65-66.

[3]崔艳明.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8,(1):157-16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