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新形势下江苏农业高校作物栽培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5 20:28:21      点击:

张祥 梁潘潘 陈媛 陈源 陈德华 董召娣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苏棉花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依此提出了农业高校开展作物栽培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农业高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149-02

江苏作为我国棉花生产、加工、纺织、贸易的大省,各农业高校为该省棉花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其棉花产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过重要贡献。其中作物栽培专业作为农业高校棉花生产教学的主要专业,在培养优秀的棉花产业毕业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江苏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也对作物栽培专业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该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与江苏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

一、江苏棉花产业新形势

首先,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种植模式不适应时代需求。江苏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且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然而传统种植模式用工多、强度大,严重降低了棉花种植收益,已成为限制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其次,信息化、机械化水平低。目前由于江苏省经济发达,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基本都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用工少,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但与粮食作物相比,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仅达20%左右,这导致棉花生产被严重束缚,无法从事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1]。

二、新形势下江苏棉花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棉花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江苏的地方资源优势,本文作者认为江苏棉花生产发展方向为:开发滨海盐碱地,实现棉花种植的全程机械化、信息与智能化、规模扩大化、技术服务专业化。

第一,棉花机械化种植技术。目前,我国棉花生产已具有成熟的机械化耕地与整地、机械化播种、农药施用、排水灌溉等技术;多种机型的制钵、移栽、拔秆、机械化采收等设备也已进入示范、推广和完善阶段[2]。

第二,棉花信息与智能化栽培技术。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基于遥感的棉花生长监测模型;构建了评价棉花长势的生长指数、棉花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棉花形态模拟模型、棉花管理专家系统(水分、肥料和植保)以及棉花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等。但由于气候和种植方式差异,上述已有模型和系统目前还无法在江苏滨海盐碱地区域直接应用,导致该地区棉花生产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此外,虽然国内外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已较为成熟,很多农业机械都装备了智能化的控制和电子监视设备与系统,农业中智能农业机械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如以色列利用計算机控制所有的农田灌溉,实现了水肥自动控制,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但江苏棉花产业发展中此方面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推广。

第三,棉花生产规模扩大化。实现棉花种植的机械化、信息与智能化、机械化的首要前提就是生产的规模化,田块太小,均无法实施作业机械化和信息、智能化,因此,若要实现江苏植棉现代化首先要实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

第四,服务专业化。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对棉花生产进行专业服务,不但专业化程度提高,服务质量也好,这种方式整个棉花产业链都各得其所。

三、新形势下作物栽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1.优化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一是应继续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价值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等,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实践融入,有效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创业精神等。据企业管理者反映,目前刚入职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所欠缺,但单位可通过内训等方式予以提升,即便是一些特殊的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一般企业也愿意在工作中给予培养。但是他们认为高校毕业生的素养、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是需要在良好环境下、长时间的积累或培育而养成,而企业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去承担这项培训任务。目前,用工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新引进高校毕业生时,已把其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作为主要考查项目。二是完善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当前棉花产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应将经济管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农业机械等融入课程设计与安排中。三是调整培养体系。农业高校应依据新形势下棉花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已有的知识、技术、态度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如将棉花抗逆(尤其是抗盐碱)技术、生产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等内容加入到新体系中,并根据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化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应加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专业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未来棉花产业发展的要求。四是教学方式多元化。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依托,具有诸多弊端。因此,我们强调农业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等多元化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实现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实践性和针对性的目标。

2.发展校内基地,创新管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一是组建生产性公司。可以利用学校拥有实践基地、科研仪器丰富、项目支撑等优势,以学校基地资产、设备为依托,模拟成立未来现代化棉花生产企业/农场。并制定公司章程,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二是棉花生产企业/农场运作的现代化。农业高校应主动引进企业或招聘职业经理人,并依据共同建设和管理,共担风险的原则,按未来现代化企业的要求来规范经营,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中。此外,为了保证企业/农场等实训基地的长期发展,应将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设备的更新,以增加实训基地的自血功能,增强滚动发展能力。三是学生全程参与生产管理。要保证学生全程参与生产与管理,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味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棉花生产过程、感受生产氛围。比如可以实施“老师指导、学生管理、分组包干、效益评价”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养成解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体验现代棉花种植先进技术的优质与高效。

3.校企深度合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可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现代化棉花种植生产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工作站。企业接收学校教师后,安排工作岗位和结对人员,开展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企业工作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熟悉现代棉花企业种植、管理所需要的能力、生产(管理)流程等;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参与企业种植方案策划、技术革新、设备技术改造、成果转化,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训教材的编写,培养棉花产业新型人才。

4.主动服务现代棉花产业发展,促进师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院校的办学职能之一,也是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专业体验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应通过主动参与社会服务,实现人才培养与棉花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共振,促进教师在服务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在服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的本领,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一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技服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通过技术应用、咨询、培训等形式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为企业培养优秀管理团队、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高素质的生产团队。二是加强校企科研合作机制建设。紧扣我省棉花产业转型的需求,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在科研合作中,要建立校企科研合作机制,加大校方出资力度,共同针对在棉花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推进我省棉花“五化”种植技术的进步。

四、结语

总之,在江苏乃至全国棉花产业布局调整的背景下,棉花生产和科研正从传统的以高产和优质为主要目标的体系转变到以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目标的新型体系。在此视角下,切实有效构建作物栽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是当前高等院校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面对国际、国内环境新变化,高等院校应站在棉花产业发展的前沿,不断提升高素质、高技能、知识面广的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院校快速适应区域棉花产业发展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史伟,邹芳刚,季春梅,纪从亮.江苏棉花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之管见[J].中国棉花,2008,35(7):2-4.

[2]马俊凯.全程机械化是棉花生产的根本出路[J].中国纤检,2014,(1):28-3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