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普通工科高校创新发展初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8 20:47:55      点击:

王超 王玉 李玉善 刘兆惠

摘要:高校是一个肩负传道授业使命的地方,也被企业当作是培养优秀员工的摇篮。学校在为学生传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了满足家长、社会越来越高的期待,也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学校需要尝试改革,在优化通识课程结构的同时,更不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共同促进学校与企业联盟的形成,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改革;通识课程;实践;校企联盟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029-03

一、改革背景

学校往往被认为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地方,那么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专项职业教育,最核心的宗旨都应致力于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毕业生就业率可以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如何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及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信任度,这才是学校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毕业生成绩单仅仅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当学生就业时,企业看重的仅仅是学业成绩?

1.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的困境。受我国传统培养人才方式的影响,普通高校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单方面看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忽略实践重要性的弊端。这跟学校自身的定位有极大相关性,理论知识学习所占比重过大,导致工作中所需基本技能得不到充分学习和锻炼,使得大学本科毕业生无法迅速满足企业的要求。

2.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随着企业用人制度的逐步改善和私营企业数量的增长,企业根据自身所需,自主用人。据山东科技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情况的统计,90%以上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技术熟练,吃苦耐劳的学生。因此,掌握熟练职业技能的学生具有一定就业优势,并且能够在企业内有很大潜力成为骨干。另外10%的企业希望学生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要关注培养其专业技能。

3.山东科技大学自身的使命。近几年,山东科技大学每年的就业率和平均月薪都在上升,尤其在2017年毕业生薪资排行榜中进入前200。2016届毕业生平均月薪4605,2014届毕业生平均月薪5065,2012届毕业生平均月薪6078。虽然距排行榜前几位的高校相去甚远,但是逐年增长的月薪表明学校履行使命的成长空间很大。

二、教育改革之优化通识教育

英国教育理论家纽曼曾说:“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即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于“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这是一种大学理念,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相关性人才。综合性大学一般而言侧重通识教育,而专业性学校以专业教育为核心,通识课程的设置多为辅助专业发展。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侧重于培养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在通识课程方面往往重视不够。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努力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选择适量且精华的通识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有利于后续专业方面的学习,学校需要加大力度关注通识教育工作的展开。

1.通识教育如何适应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学生人数急剧扩张,而这种扩张不仅是量的表现,更是带来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学校也面对着大量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部分学生要成长为学术型人才,另一部分学生则要成长为应用型人才,如何为他们在学习和发展上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是学校人才培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性也对通识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识教育的设置必须满足这种多层次性的要求,必须改变刚性和单一性。

2.通识教育如何适应学科分布的不平衡性。包含众多学科的综合课程,它的可选择性理应成为实行通识教育的前提。相比于理工科大学,综合性院校能够克服实施通识教育的“先天不足”因素[1],它能够广泛开设通识课程,交叉渗透各专业,可有效将各学科融会贯通,为通识教育的实施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山东科技大学最近几年在实施通识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受综合课程资源所限制,尤其是在通选课程结构建设上仍面临着基础薄弱、学科交叉渗透难、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实施通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很大限制。

针对上述两个方面,对于如何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的关系,首先学校应该面向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从而实施不同种类通识教育方案。培养学术型人才,应该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优势,并且引导这一批学生继续深造;培养专业型人才,应该更加重视基础技能方面的培养。其次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现有的人才、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多学科的精品课程平台,支持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僅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课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学校自身文化特色。其次引进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引导他们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基础知识面,强化综合素质。学校近年来开设了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0余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及校级精品课程,这些教学成果是对网络平台等各种优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秀的课外知识补充。

有了低年级阶段的铺垫,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后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专业技能的提高更不容忽视。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组成来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单独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知识涉及面广泛、专业技能精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会成为社会的新宠[2],培养富有创造力、竞争力、有影响力、合作力,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山东科技大学与企业联盟策略来看,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是在校企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砝码。课外实践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教育改革之完善课外实践学分制

目前,很多高校对课外教育的重视不够,课外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系统性不强、覆盖面不广、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课外教育的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地发挥。可以采取课外实践教育学分制这一措施来弥补不足。

课外实践学分制,也就是当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时,能够获得课外实践的学分,列入成绩单,以此考查学生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的成果。例如:山东科技大学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金工实习、学生课外实践成果展示宣讲会等,完成一系列任务之后获得相应学分。另外,与联盟的企业建立友好关系之后,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企业提供给学校更多的见习、实习机会,让专业对口或相关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能考察选择真正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企业,根据企业或者行业动向适时调整学生培养方案。

课外实践学分制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课外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提供支撑;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教育的积极性,扩大教育的覆盖面;有利于学生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涯的规划,从而实现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和可持续发展[3]。

不管是通识教育的优化措施,还是课余实践教育微调措施,最终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并且促进校企联盟。

四、教育改革之建立稳固可靠的校企联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加强学生实训,一些定点培养和校企合作普遍出现,完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鼓励普通高校建立学校与企业联盟。

2017年10月11日,“山东科技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签约仪式在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举行。该大数据学院计划于五年内,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方面培养5000名高端专业人才,并得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当地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山东科技大学提供的人才支持,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资金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山东科技大学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处理等专业具有学科优势;青软实训则在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领域具有优势。强强联合产生的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是校企联盟的一个成功范例。校企联盟,在学校为学生和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的时候,出于对学生负责的心理,学校将精挑细选合作企业;同样,企业从切身利益出发,也在挑选满意的人才。

然而在校企联盟过程当中,学校也应注意要掌握充分的主动权。考虑到学校学制的刚性要求和企业用人的无限弹性间的矛盾,学校为校企合作专业上投入大量教学资源,然而企业一旦放弃与学校间的合作,将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4]。如何从整体上让毕业生更加适应市场,同时又避免高校过分的依赖于企业,这也是学校所面临的又一需要突破的困境。最基本的解决策略依然要回归到优化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学生拥有过硬的技能水平,学校才能掌握校企联盟的主动权。

另外,学校要加强同合作企业间的反馈互动,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建立更加稳固优化的校企合作关系。

五、结论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雄厚的学科专业基础为山东科技大学在众多学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和丰富的研究成果突显了山东科技大学的办学优势。学校以双一流高校为目标,发展学科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搭建校企联盟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将国家需求、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为社会各类产业发展输送更加优秀、更具创新意识的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肖云,王骥.行业特色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定位与实践——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3):43-47.

[2]徐星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诠释[J].江苏高教,2014,(6):125-127.

[3]王茜,马德刚,李义丹.高校课外实践教育改革模式探析——以天津大学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42-144.

[4]陈玉华.以就業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析——以河南机电学校为例[J].河南教育(下旬),2010,(10):42-43.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