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8 19:58:19      点击:

朱斐

摘要:研究卓越应用型人才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体系下,如何整体优化大学教学内容和企业行业应用需求的有机整合,既是计算机软件等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也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各种课程方案改革,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尝试探索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嵌入式培养方案及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嵌入式教学;卓越工程师;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082-02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工作也有新的期望和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社会对大学教育的新内容,它更为重视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的,具有应用技能、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及与行业需求对接的人才,以满足新世纪的人才需求。

1.探索基于开发“教育—行业”的具体技术方法和组织工作程序。重点突破传统的教育体系,实现通过教育的开展,融合计算机行业主要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教授,达到教学过程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双培养,构建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有效对接教育目标和行业需求。

2.目前,有形形色色的行业资质和能力评价标准,选出其中适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探讨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实践应用技能认证体系,由专家进行综合评价,进行有效筛选,选择其中评价好的认证体系,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和行业评价资源。

3.企业如何参与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嵌入式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企业参与教学工程,可以有效地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进行规划,进而有助于就业。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引入企业参与课程项目,为卓越应用型人才技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计划,计算机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更接近实践的层面探讨如何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工程型应用人才。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人才规划充分考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紧追计算机专业的前沿理论,依托各种学科和专业资源,包括计算机学院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计算机学院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特色专业、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级各类品牌专业,充分结合国家级及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验实践资源,本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充分考虑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操作方法,满足社会各界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软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国内外现状

目前,国内正着力开展以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嵌入式教学改革,各类试点、尝试、探讨纷纷涌现,层出不穷。很多培养单位都结合自身特点,融入了业界实践规范资源,也提出了系列评价机制。然而,这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行业组织的角色定位不准。加入了实践内容之后,尤其是行业中的企业和组织参与了实践教学之后,这些行业组织如何有效地发挥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具有企业背景的办学机构转归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虽然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这些办学机构,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企业的行业指导渐渐弱化,不能有效地发挥行业需求的引导作用,企业参与度不高。

2.学校教学缺乏行业内容。一些缺乏行业参与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题。这些学校大部分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深刻认识和了解,甚至有些学校对行业发展状况较为陌生。这样,学校就不太可能对行业需要有全面的认识,自然也无法有效地甄别、筛选行业需求,将其整合到教学过程中。

当前,大学教育有很多热点和重要目标,其中如何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符合产业界的需求,具有国际视野、远视能力,从而适应符合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特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大学教育系统的目标,可以预见,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嵌入式教学,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践嵌入式教学的具体课程,已经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优选地加以利用。鉴于目前国内相关教学课程体系缺乏培养职业能力需要的较为系统的方法,如何建立新的实践教学类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教学、产业界和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共识,也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三、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在于,学校在按照常规教学的同时,引入行业中的企业参与到教学和培养的过程中来,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产业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作能力,做到教育—产业的无缝对接。实践嵌入式教学要以保证学生中长期的个人发展为前提,以企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充分依靠和发挥企业的行业作用,以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需要解决这几个要素的均衡发展:

1.分析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动态分析实践嵌入式教学。

2.不改变现有的国家实践嵌入式教學管理体制下,推进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嵌入式教学的改革探索。

3.提出学校引入应用型课程的选择标准、判断课程是否符合卓越应用型人才指标体系,供学校具体操作参考。

4.提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工作机制,供有关行政决策部门参考。

四、主要研究途径

具体而言,学校如何与行业内部的各类企业、公司、厂商有效合作,齐心协力,高效发挥效用,开发卓越应用型人才教育资源,促进就业和就业质量的有效方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解决中观、宏观层面的问题。学校的教育证书体系和行业的认证体系整合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可行方案,着重解决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在引入行业标准认证体系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论证,保证所选择的认证体系能够符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使得培养的学生能与业界要求无缝对接,尤其在完成学校教学体系的内容与认证体系的内容对接方面,提出新的整合方案,设计课堂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训方案,选择或者重新编写教材及其配套的练习资源、师资的进修,建立企业需求管道,有效地量化评估,供教学从业相关人员进行选择。

在實践过程中,需要多个单位和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协作,根据其分管领域和任务,开展调研,将理论方法和实践结合,利用上述的量化评估指标,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各种情况中加以中和,“不偏不倚,多面兼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广泛讨论,深入研究实施案例,指导专业系统的建立。

五、结语

如何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推动大学卓越工程师相关课程的改革,促进就业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在于,学校在按照常规教学的同时,引入行业中的企业参与到教学和培养的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产业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作能力,做到教育—产业的无缝对接。学校与行业内部的各类企业、公司、厂商有效合作,齐心协力,高效发挥效用,开发卓越应用型人才教育资源,促进就业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田燕,李金生.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1):105-107.

[2]赵印泉,周斯建,谭美云.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3):14-14.

[3]曾玲晖,张翀,卢应梅,等.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9-23.

[4]吴晓静.应用型卓越人才实践智慧培养的三个向度[J].教育与职业,2015,(24):108-110.

[5]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6]叶芃.凸显卓越性 力促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z3):36-37.

Abstract:Under the system of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it is the key problem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software to optim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 demand of the enterprise,which is also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future.Through many years of teaching time and various curriculum reform,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nterprise,i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ctual situation,try to explore the strong targeted and operational excellence applied talent practice embedded training program and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embedded teaching;excellent talents of Engineer;undergraduate teaching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