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绿色教育背景下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浅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8 20:50:06      点击:

徐娟 梁称福

摘要:本文阐述了绿色教育背景下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实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形式与运行机制。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总结了近年来学院开展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主要成绩,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绿色教育;双主体;合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049-02

绿色教育是既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格塑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代化教育[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双主体”合作育人是践行绿色教育,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教育部曾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10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职院校。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也曾指出:“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融入经济和为经济服务的问题,突出了未来十年整个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办学机制与体制是我们工作的路线图及工作的切入点,要把高职院校办出活力,就必须坚持‘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本文就绿色教育背景下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相关问题等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一、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实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形式与运行机制

(一)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实质内涵

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是以校企双方为主体,以校内、校外两类职场为平台,学生以“双身份”,接受“双导师”指导、“双机制”管理的育人模式。

所谓的“双主体”是指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合作培养人才;“双职场”是指在技能培养上,既有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又有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职场;“双身份”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双导师”是指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既有校内专任教师的指导,又有校外业内专家的指导;“双机制”是指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既采用学校的管理机制,又采用企业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专业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企业两类职场为平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同时接受学校及专业教师给予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企业及业内专家给予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学校与企业对学生实行双重的管理。这种培养方式,突破了学校小系统,放眼社会大系统,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交互利用优势资源,使学生在校学习真正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了相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基本特征

1.实行大类招生,注重阶梯式培养。在“双主体”机制下,通常使用“2+1”(2年在学校、1年在企业)、“4+1”(4上课、1天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2+1”培養模式指适应大类专业招生的需要,第一学年培养学生大类专业基础文化知识、素质与必备技能,第二学年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与技能;第三学年整年以工为主,以学为辅,学生自主选择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或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着重培训所学专业的综合岗位能力。同时,在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在校教学过程中,采取“4+1”模式,每周周一至周四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周五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要平台,辅以校内企业的顶岗实习或工作,强调专项岗位技能的培养,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

2.在学生的培养指导上推行“双导师”制度。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上,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以校外指导教师为辅;第三学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从业方向,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以校内专任教师为辅,同时接受校内和校外教师双重指导。对学生的培养,从课程教学、课内实训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校外顶岗实习或工作以及毕业项目的选择和完成,实现了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双重培养。

3.学生拥有双重身份,对学生实行了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引进了企业的管理机制,在管理上采用双重管理模式,既强调了作为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强调了作为企业员工应遵循的工作制度。这样,学生就拥有了双重身份,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作为员工或业务员从事实际的内勤或外勤工作。

(三)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主要形式

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就是强调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承认校企双方的利益,尤其承认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营利性本质,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达到双赢的效果。目前校企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形式主要有:(1)企业主导、学校辅助,成立二级学校;(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收益按股分成。在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中,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或场地等投资学院的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两者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双方基于利益分配原则分享合作育人的成果。

(四)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

要本着“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更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3]。

1.人才共育。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培养偏重于基本素质和基本专业技能,企业偏重于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企业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定期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把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实训教学以企业为主,企业根据计划安排学生到各部门实习,由企业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小组指导,以企业管理考核为主,学校定期参与检查指导。

2.过程共管。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管理小组,校方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企业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校企双方可不定期地巡视考核学生在学校、企业的学习、工作情况。

3.资源共享。企业将闲置的设备或新设备以捐赠的形式协助学校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为学校专任教师提供顶岗岗位,为学院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学校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并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其学历层次。学院为企业及时提供急需的人才,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4.责任共担。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虽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企业自身也要应需而变,要保证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降低人才培養机制风险的规律,校企双方要根据企业行业需求不断进行专业调研并及时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

二、我院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院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院作为以农林类专业办学为主、服务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加强绿色教育,全面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更加责无旁贷。我院现有招生专业32个,自从专业建设之初,就根据农林、医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态势及变化,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指导思想,努力探索与完善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并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我院各二级教学院部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进行充分调研,在认真总结学院“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践行协同创新理念,积极开拓市场驱动思路,不断巩固、完善和创新校企合作为主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政府、企事业单位、学(协)会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教师员工交互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例如,园林学院利用办学历史悠久、校友资源丰富、成功校友多的优势,一直有效实施基于“学做交替、订单培养、双向育人”,注重个性化需求的“产学研推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与泰格林纸集团有限责任企业等多家企业(单位)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生物工程学院实施了“四位一体”“工学交替1+1+1”“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鑫广安班”;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开展了深入的订单式培养;医药技术学院实现了从“订单培养”到“联合培养”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开设了“衡阳紫光古汉班”“深圳宏康班”“东莞惠信班”“长沙双舟班”;医学院完善了五年制护理的“3+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涉外护理双语教学培养模式,开设了“专科护理辅修班”、“湘雅班”,由校医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由双方共同完成,学制最后一年在医院临床实习。

(二)我院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通过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时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度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改革存在较大困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深层次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改革存在较大困难。近年来,学院大胆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先后推出并启动了“2+1”工学结合的2008年版、2011版、2013版、2016版人才培养新方案。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深度的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改革困难较大。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在于企业,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指导实习不仅不是增加企业投入,相反,还要增加企业成本,如实习材料开支、技术人员指导占用正常工作时间,造成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在于普通教师,由于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导致普通教师在校教学时间缩减、校外指导实习时间增加,校内教学工作量减少,嫌脏怕累不愿意到企业一线与学生一道顶岗,影响绩效收入,因此,普通教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三是普通教师对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课程教学模式尚未完全适应,且配套开发的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尚不完善。四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校级纵向管理、二级教学院部级横向密切联系企业的两级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负、风险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有待完善,教师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开展技术研发、推广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2.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功能难以完全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是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关键。但目前难以达到这一目标。主要原因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学生规模发展速度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速度跟不上,设备更新速度一时跟不上,导致学校实践教学设备科技含量与装备水平不高,实习实训工位数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二是限于学院财力以及农林行业特点,农林行业实习实训基地投入要求大、产出并不高,因此,农林类校内基地生产化只能维持在开支与收入相对持平状态。三是由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实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必须增加企业成本,这些成本又无法真正进入企业成本核算之列;在推行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基地方面缺乏政府主导、政策优惠。因此,企业生产场所要完全实现教学化存在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四是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角度,如何合理设计校外实训项目,如何与企业生产季节、生产流程、生产订单实现有机衔接,是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的难点。

参考文献:

[1]李娟,张艳博.绿色教育视野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9):44-45.

[2]习近平.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Z].2017-10-18.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0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