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声音

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社会教育意义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7-18 17:17:04      点击: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教育的狭义概念和基本特征,概括出研学旅行的社会教育意义主要表现在拓展教育主体、丰富教育内容和扩充教育形式三个方面。并以研学旅行为对象,分析了政治和文化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形式。

【关键词】研学旅行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35-02

研学旅行是我国国家文件中比较统一的说法,最初从国民旅游休闲角度提出。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文件中的释义,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

一、社会教育意义探讨

何谓狭义的社会教育?狭义作为概念界定中的一种表述方式,与广义相对。本文基于社会教育功能的视角,界定狭义的社会教育概念即“除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2]。从管理上看,研学旅行虽由学校组织,但经社会多个部门协助配合;从教学上看,无论是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评价等与书本课程均存在区别。同时对学生起到教育影响的是在旅行过程中的所观所感即文化教育设施。从这个角度来看,研学旅行同属于社会教育。基于社会教育的特征,研学旅行所体现的社会教育意义到底是什么?

1.丰富教育内容——激发学生“根”的意识

研学旅行是一种集学习和休闲为一体的校外活动。其中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学校课程内容虽丰富,但不意味着全面、生动和趣味。研学旅行主要是对社会教育内容的学习,而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刚好打破学校封闭的教育体系,涵盖了文化知识 、科学技术、政治法律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内容[3]。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要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所以作为一名公民,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是必需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如何让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国民身份并认同,仅依靠学校教育还不够。要形成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学生首先要认识并感受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才能辨别,最后才会形成真正的认同感。所以,激发学生“根”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并感受根,在体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感受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

2.拓宽教育主体——发挥组织“枝”的担当

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 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4]。从形式上看,社会教育更偏向隐性教育,即在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得实施。然这种形式造成的弊端就是教育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缺失。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牵涉到的不单是学校、教育部门,还包括交通、旅游、财务等诸多社会组织机构。该项目通过诸多部门的统筹配合,使得学生接触的诸多人员能够变成教育的新主体,即从单一的本校教师增加到多样的博物馆讲解员、其他學校教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调动了社会相关部门的教育主体意识,又能丰富学生接触的知识载体。

3.扩充教育形式——促进国民“叶”的繁盛

社会教育的开展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受到形式的限制,反而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场所。同时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不限制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尤其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传播方式,促进了研学旅行的推广与宣传。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切身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文风俗、体验丰富多样的地貌风景,并在过程中锻炼生存自理能力、培养信任协作精神;作为一门学校必修课程,激励并助推了学校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课程。

二、思考

1.政治如何对教育产生影响?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四种方式来看,研学旅行主要是政策方针指引与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方式。其一,通过政府制定系列方针、政策,以此为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说明教育性质、目的、内容等。研学旅行由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并对其目的、原则、任务等做了明确规定,希望各级组织机构(教育厅、旅游委、财务局等)按照此文件精神切实落实行动并发挥相应的教育影响。《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文中,就研学旅行的课程体系建设、基地建设、组织管理、安全责任体系等都做了相关的任务说明,那么各级组织在贯彻文件精神时必须都得考虑到以上方面的内容,以此规范研学旅行,达到期望目的。其二,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学旅行作为一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相较于硬性宣传,这种从学生心灵出发的影响是内在、持久的。

2.文化如何对教育产生影响

叶澜先生认为,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产生影响;第三个层次是直接对教育中的人的身心发展和生存方式产生影响[5]。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学校教育的有限性使得文化的影响不可能单以一种方式呈现。狭义上而言,“社会教育作为除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6]体现的是第二个层次的影响方式即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产生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历史、文化、传统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继承和传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以户外学习活动的方式融入文化大背景之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6]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313.

[3][4]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04):3-8.

[5]叶澜.教育概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9-160.

作者简介:张清艳 (1993-),女,羌族,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