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学会积累,运用技巧,抒写真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30 9:24:20      点击:

蔡永辉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83-02

观照近年来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现状,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选材构思大同小异,除游于亲情、友情的浅水区之外,几乎很少涉足社会生活的深厚内容;不能很好掌握描写的方法,通过绘其声、描其形、现其神,以具体形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不善于从生活的真实出发来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对美的体验和对生活的体验与深刻思考。因此,文中无我,生硬编造,流水叙事的“薄情之文”泛滥成灾。

学生不会写作文,也不愿写作文,走不出写作的困境,也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解决积累和表达的问题,陶行知先生指出:“作文这事儿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要求我们必须走生活化的道路,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生活中学会积累,在观察积累生活的过程中学会表达,才是写作的正道。同时,掌握恰当的抒情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学会积累有情感内涵的生活材料

及时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记下来,这就叫积累。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常写日记、杂感;积累还包括学生在语文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如妙词佳句、诗词警句、格言对联、文学形象、影视媒体中获得的信息以及写作的基本方法等。只有积累丰厚了,才能厚积而薄发。反之,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仅仅是作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內涵,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材料不是作文的好材料。如何积累有情感内涵的生活材料呢?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二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但又合理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

二、学会发现、感悟生活中的动人之处

1.感知社会脉动、呼应时代节拍,在理性的思考中表达对生活的真情

如一位学生写的《不曾离开》,从一个皮鞋厂工人的劳作声中,体验“生活自身的呼吸”,表达对生活的依恋之情:

我以为它会离我而去的,埋在深深的废墟中和机器嗡嗡的响声里。但是我终于意识到,它是从街头巷尾的琐碎平凡中提炼出来的声音,是永久的暗示,具有永恒的激发力量。即使商业是那样出乎意料地自信,庄重,灵敏,进取并且不知疲倦,我也还是那样地渴望,能再回到那个安静而平凡的年代,倾听皮鞋厂里的叮叮咚咚。

很多年后我再一次忆起他的眼睛,庄重而平静。他让我不需要理由地去相信,有些东西它从未离开也不会离去。即使只有一点点的坚守,它也还是会雕刻在生活自身的呼吸中,安静而乖巧地微笑。

我们像顽劣的孩童,害怕孤独,又那样渴望能一个人去看破世间的种种。直到我们儿时的信仰一点点溃败,久到世界上的纷繁都成为牵绊,才会惊觉,有些感情不曾离开,有的人,一直都在。

时代在前进,带走了很多东西,又留下了许多思考,这篇文章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样,在哲理反思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和掌握场景描写的方法,学会绘声、描形,以具体形象抒发细腻情感

如一位同学表现自己和外婆生活中的幸福体验。他选择了一个典型的生活场景,作者笔下“打桂花”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碎金般”的桂花表现了生活诗意的芳香,也细腻地表现了小作者心头甜蜜、悠长的幸福体验:

与外婆一根长杆,祖孙二人的身影就在树下立着。长杆有节奏地抖动,那颗颗桂花如碎金般洒落,不时有几朵落在了外婆黑中带白的发间,给她别样的光彩。

粒粒精美小巧的桂花就这样被外婆细心地平铺在园中的竹席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忍不住捧起一把桂花,凑近了鼻子使劲闻。这香不同于玫瑰的浓烈,百合的淡雅,却以一种独特的气息冲击着我的鼻腔,让人怎么都闻不腻。“等你进城了,我包好了给你寄来,好吗?”外婆一脸宠溺地看着我。“好!”两人的笑声在小小的院子上空回荡。这时天空中似乎哪都是云,哪儿又都是天,阳光透过云层暖暖地照向院子,静谧而温暖。小小的幸福在我和外婆心中荡漾。

3.让“物”成为寄情、染情、传情的推动器

文学作品中的物常常成为情感生发、寄托的对象,而“物”通常又是点染情感,传达情感不可缺少的媒介。

看一位考生描写荷花的作文片段:

白荷如此娇弱柔软,怎禁得起这狂风暴雨的吹打与折磨,心中不禁为之担忧,彷徨。

殊不知,担忧却是不必的,那白荷毫不受风雨的任何影响,就这样伸展着自己娇柔的姿态,雨水打落在花瓣上,形成一个个小水珠,滑落在绿叶上,在空中留下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雨仍下着,荷仍挺立着,思绪却已飘到远方,这种洗尽铅华,除净尘土的美,正是在大雨过后才能展现出的,画面与记忆重叠了,记忆中的荷也是美的,却又有些不同……

恍悟,儿时的我单纯,童真,感受不到更深藏的美,只是沉醉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那种淡雅与纯洁。而如今,成长中的我发现,这是一种灵魂之美,荷的清高与冲破尘埃的空明是灵魂的高贵,它面对风雨傲然挺立,面对阻碍奋勇抵抗的精神,无疑更美。

在这里,荷花不仅仅表达着对高洁情操的赞美,也是不屈抗争精神的寄托。

三、“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细节显情

细节最能显情,惟其至小,感人乃深。下面这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很有特点:

回家后,母亲坐在沙发上,定时在等我回来,她看我脸色微白,两眼中的生机退却的差不多了,她好像明白了什么,于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厨房,带上口罩,从冰箱里拿出饺子(饺子是母亲一个一个亲手包的,因为我并不爱吃速冻饺子),将它们放入锅中,我看着她娴熟的动作,不知为何,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流,泪眼朦胧中,我看到她大概快煮完饺子时,急忙用衣袖将眼泪擦干,因为我并不想让她看到我哭泣的样子,看着母亲将饺子盛到碗里,再小心翼翼地端到我面前,然后将勺子不断地转动,她大概是想驱热,怕我烫着,我忍着眼泪,催促她快去休息,因为我已经在泪点崩溃的边缘了,看着母亲走进房间后,我压抑很久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泪水流入汤中,我却毫不在意,就这样,我吃着美味的饺子,喝着暖暖的汤,却早已分不清是汤还是泪水,饺子吃完后,我笑了,因为我明白,这一次,我是带着满满的幸福感吃完了这碗饺子,我也明白,我丢失了很久的小幸福又被我找回来了。那一刻,心暖暖的,也满满的,充实极了。

这个片段写母女真情,不仅选取了母亲的几个细节,如:“带上口罩”“将勺子不斷地转动”,更精巧的是小作者通过反复描写自己流泪的细节来表达双方的情感波动,而且写出了细节变化的过程。从“急忙用衣袖将眼泪擦干”到“泪点崩溃的边缘”到最后无法抑制“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泪水流入汤中”,情感的堤坝完全决裂。多么打动人心。

再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看病》的作文,文中刻画了一位认真负责的女医生。在描写她细心呵护病人之后,小作者点染了一笔:“她的白大褂上一个小小的红十字格外显眼,仿佛是盛开在雪地里的一朵红莲花,那么美丽,那么圣洁……”。

一位同学的母亲去世了,他写了一篇《母亲》作为纪念。文中他写母亲下葬后的那个傍晚,他欲哭无泪,感情无以抒发,遂以景代之:“傍晚时分,一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天空。”

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景,虽不能惊天地泣鬼神,从选材新颖这个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也可以收到感动人心的效果。

四、制造反差,在对比中显示真情

对比,是把具有很大差异性,甚至矛盾和对立的双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运用这种手法,既能够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也能加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时在表达情感上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有一篇《我和你》的文章,作者起先写自己和父亲的“对立”:

我,沉醉于朝暾夕月,落崖惊风的传奇。

你,却不懂得杨柳拂岸,晓风残月的浪漫。

我,热衷于大美无言的国画;

你,却只会好奇于庸俗的纸牌。

一次考试失利后作者感觉父亲的心就是“那可望不可及的蓝天,永远不会触到我那份伤痕累累的心的大地”,但“我”并不知道,自己的烦闷已化作巨石,搁在父亲柔软的心上。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写了一件对比性极强的事,写父亲来学校为自己洗衣服的场面:

我看见你端了一大盆衣服,兀自蹲在地上,左脚向前,右脚靠后,用力搓洗时溅出的泡沫,像不谙事的孩子,溅到你的裤管上、膝盖上、头发上。我望着你那微微倾斜的背影,那微微颤动的背影,感情的堤坝再一次猝不及防地决堤。

此时,作者写到:

我哭了,你笑了。

我用力拭去眼角的泪,你用冰冷的大手握住我的手,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怎么莫名其妙地就哭了?”

我打开心扉,你笑脸相迎。

那已结冰的河流渐渐消失,化作理解的土壤,春暖花香。

眼,流过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经过忧患而更加温厚。

作者始终在“我”和“你”的对比中写自己和父亲由对立到理解,到弥合的情感转变过程,使得爱在对比中愈显动人,情在转化中更显绵长。

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立足于生活的真实情感表达,强化自我表答的能力。也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学会运用伏笔照应和设置情节波澜,再现动人的生活。

记叙文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应该把重点放在“有我”上,要着重落实记叙文的“有我之情”和“有我之境”;也要以四个“味”来引领学生感悟生活、表达情感,那就是:鲜明的时代味,深厚的文化味,优美的文学味,浓郁的生活味。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