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工科大学教学中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及专业表达能力的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7 19:17:06      点击:

詹科 赵斌 严雅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法将教学分为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师生讨论三部分。该方法重视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强调对学习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设计教案,结合专业最新前沿热点,引导学生以所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并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方式以及专业知识表达能力。

关键词:对分课堂;专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206-02

一、前言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学科带头人张学新教授根据国内外大学课堂的现状,基于心理学规律提出的课堂新的教学模式。该方法的提出融合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是挑战传统课堂的全新模式;对分课堂的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二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即该教学模式包括了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师生讨论三部分。

二、对分课堂设计

笔者以《金属工艺学》大学三年级理论教学过程中设计对分课堂教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为让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加工工艺概念及原理,结合具体的材料特性,设计其成型工艺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工艺方案的讨论以及概念背后的科学原理分析培养工科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课程及课堂整体安排:2016—2017第二学期共有大三材料科学本科专业23名学生选择本门课程。教学课时为18周,课程中共有三大模块包括了铸造、塑性加工、焊接。每个模块包括了每种工艺的科学原理,基本工艺流程及原则,特种工艺、典型金属材料对应工艺。每个模块6次课,(第一、二次金属工艺基本科学原理,第三、四次课程基本工艺流程及原则,第五、六次课程特种工艺、典型金属材料对应工艺)每次课一半老师讲解,一半学生讨论上次课程老师布置的讨论议题。并且将23名学生分成3—4人一组。

讨论要求:针对老师在上次课程布置的讨论议题,要求每小组课后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小组成员之间讨论达成一致,然后在课堂中以小组意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讨论不能偏离主题,在表达式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考评方式:课堂自评与互评40%,期末半开卷考试60%。特别强调的是自评是学生在讨论中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互评是小组之间的评价。具体的操作形式是:在每一次的讨论环节各小组发表本小组的观点,同组成员可以补充,依据讲解的情况,同组内的同学之间进行评价称为自评。其他小组成员对这一组同学的评价称为小组互评,最后的评价成绩为18次累计后的平均成绩。

三、结果与讨论

在教学中期,收集了部分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的感受。基本观点为:(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习主动性,能够逐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专业表达能力。(2)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有时间充分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3)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都需要动脑,压力增大,感觉很充实。(4)在学生过程中,由于老师要求相互监督,形成了比赶超的学习氛围。(5)提升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对分课堂的交流反馈环节,让学生之间的学习及感情交流更多。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同学的理论知识较差,不能很好地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之中,很容易边缘化。而个别理论知识好,勤奋主动的同学,十分享受课堂的发言,造成了在讨论环节明星同学发言积极,基本独占发言权。

对于对分课堂应用于工科理论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先教,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

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对分课堂先讲授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的模型和结构,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压力和认知困惑,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有诸多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表达能力的环节,如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老师有意设置的问题、同学们的课堂展示、案例分析等。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更令人忧心的是,如今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一种病——“沉默症”。老师上课时抛给同学们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之后自主回答。但随后,课堂却突然变得“静悄悄”。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一两名大胆的学生站起来,给出了不错的解答,但其他学生仍然选择沉默。此时老师只好自己给出答案,继续一个人唱“独角戏”。其问题核心在于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时间较短,且前期储备的知识不足。而在对分课堂中的讲解模块,老师将讲解核心的知识要点,学生不需要回答任何问题。老师针对知识要点设计一些课后学习任务及要求。老师和学生在此模块各自的目标明确,这将有助于学生快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奠定了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如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色,围绕所讲授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在讲授小课堂时,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合理分组生自学,提升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目前的大学生群体基本是“90后”及“00后”的一代,他们视野开阔、乐于接受新鮮的事物,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们面临一些不足比如对专业知识的表达能力欠缺,批判性思维能力弱等不足。对分课堂中需要学生在老师讲授了关键核心知识后通过自学掌握和消化知识要点,这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自学过程,老师针对知识重点设计学生自学的知识环节,通过案例设计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查阅资料,如何快速深入地学习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完成各自工作,同时成员之间相互讨论。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以及协作分工等能力。

(三)师生交流模块,提升学生专业表达能力

对于学生专业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关键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让学生对自学部分知识进行总结和专业的阐述。同时对在自学阶段老师布置的工程性问题,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老师对关键的知识进行点评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的表达,同时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个过程要教师储备充足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具备好的掌控能力,引导学生表达的方向以及评判其科学性。

采用对分课堂教学,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锻炼并提升自己。目前,来自多所高校的一线教师已经实践了对分课堂,调查研究的结果证明此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目前工科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结合工科专业理论与实践较为紧密的特色,研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及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上述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分课堂模式下有助学生专业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论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探索对工科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尝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于教师自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从一个讲授者,变成了一个引导者。引导同学在专业的知识海洋里面自主的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提升专业表达能力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面对一些其他的问题,如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沦为几个明星学生的专场等。

参考文献:

[1]潘安,左言娜,杨晓丽,等.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控制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155-159.

[2]黄芳,陶瑀.苏格拉底“问答法”对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示——以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156-160.

[3]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3):140-144.

[4]罗国芬.研究性教学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97-10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