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5 20:27:28      点击:

张淑杰 安鲁明

摘要:校企共建课程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卓越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根据校企共建课程《新技术跟踪》的长期实践,从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团队建设三个方面探讨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方法和成效,并总结获得的经验方法,为该类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共建;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37-02

一、概述

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欧美高校中已经比较成熟,虽然国内也有这方面的实践,但相对比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以基础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为主,相对来说对企业需求、专业的前沿科技和研究热点知之较少。而校企共建课程可较好地实现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对接,同时可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显然校企共建课程在卓越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广泛利用高校和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进而有效发挥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优势。[1]本文提出的校企共建课程的新模式力求达到以下三方面的建设目标: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前沿热点,企业院所的工程实际与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项目、毕业设计和就业选择的可能性;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点突出前沿研究内容,形成体系化的教案教材、授课形式和考核方法;三是在团队建设方面,构建一支由高校教师和企业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

二、案例分析

《新技术跟踪》是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实践了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模式,获得较大的成效。对该课程的剖析将对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新技术跟踪》课程主要由学校教师、企业研究人员对本科学生讲授,学校教师和企业研究员之间共同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2],全程参与整套课程;学生通过参与课程学习不仅可以获得两方面的知识,更可以双线交流,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下面结合校企共建课程的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团队建设三方面探讨《新技术跟踪》课程的实践方法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方法及成效

人才培养是校企共建课程的落脚点,《新技术跟踪》课程充分发挥了企业参与教学的优势,可总结如下:

1.企业研究人员主要是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飞机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员,是科研一线专家,把最前沿、最热门的研究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如空间智能机器人、搅拌摩擦焊等前沿科技,这些都是学生在其他课程中不曾接触过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通过《新技术跟踪》课程的平台,企业研究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企业参观、实践的学习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和工程实践之间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部分学生依据这些想法和思路申报了国家、上海市、学校等不同级别的创新项目,也有学生从兴趣点出发,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

4.《新技术跟踪》课程也为企业发掘人才、学生了解企业提供了良好契机。在课堂内外,学生与专家们积极交流对话,充分了解了企业文化及其研究走向,为将来择业就业打好了基础、创造了优势。

(二)教学实践方法及成效

《新技术跟踪》课程形式不拘一格,既可在教室内面对面讲授知识、答疑解惑,也组织学生赴企业参观。教学实践中,注重强化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3]

课程考核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所区别。一方面,由于《新技术跟踪》课程点多面广,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侧重平时成绩的评定,注重对学生课堂互动情况、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能力进行评价;其次,考核摆脱了期末考卷的局限性,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让学生选择自身在整学期课程中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学习,形成论文或研究报告,校企教师共同打分。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共同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

创建共享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包含校内资源、企业资源等,是教师、研究员、学生共同的交流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共享性。在《新技术跟踪》课程中,校企双方教师将专业学习资料和特色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学生,学生通过资源库平台能够学习到与课堂学习相关联的更多知识。

(三)团队建设方法及成效

校企共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的可持续运作的教学团队。《新技术跟踪》课程通过长期的发展、摸索和改革,获得了系统的经验做法:依托地理位置和社会资源,通过学校或学院渠道聘请企业研究人员为兼职教师,与在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充分利用团队教学的优势,积极向企业人员取经学习,寻找教学灵感,积累工程案例和教學素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企业兼职教师积极适应高校的教学氛围,熟悉并配合学校的听课、评教等一系列教学制度。

不同学期根据研究热点变动,《新技术跟踪》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时间安排等会做出相应调整,团队成员人数每年保持在8人左右。教学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制定教学大纲,共同参与授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共同制定考核方法,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学团队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本身,团队教师有的作为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导师,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课题资源和专业指导。

三、总结

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新实践。本文根据《新技术跟踪》课程对校企共建新模式的成功实践,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从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技术跟踪》课程的方法和成效,证明了该模式实践方法的可行性,也为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徐云青,杨春霞,毕业武.校企共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3,(7):211-213.

[2]代显华,李荣钢,葛一楠.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4(32):110-113.

[3]刘云利,李永平,李洪亮.新建本科校企共建工科专业的探索与实践[A].高教论坛,201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