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非医学职业院校高职护理专业内涵式建设与发展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5-12 9:21:30      点击:

[摘 要] 护理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但是目前,护理人员是我国紧缺的人才,为了满足护理行业的人才需求,近年来一些非医学职业院校开始发展护理专业。以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率先通过多项举措(如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教育管理和专业群建设等六个方面)来开展护理专业的内涵式建设与发展,以实现高效率的招生、高质量的培养和高素质人才的良好就业。

[关键词] 非医学职业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025-04   [收稿日期] 2020-08-31

护理工作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是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追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众多护理人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护士仍然是国家的紧缺人才,以北京为例,近些年来,北京由于去除非首都功能发展需要,很多大医院都在外迁建设分院,这对护理人员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了。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京北职院)基于“大健康”理念于2015年在原有社区康复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护理专业,根据北京市医护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通过近5年来的持续投入和内涵式建设,取得了2018年首届毕业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100%、2019年在校生代表北京首获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实现了北京市护理专业学生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护理专业成为北京市首批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重点专业之一,護理专业教学团队获批北京市护理创新团队建设项目,80%的毕业生就业于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为北京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高职护理人才。

本文以京北职院为例,从教学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教育管理和专业群建设等六个方面来介绍和探讨如何在非医学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护理专业。

一、双师型教学师资与创新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高职高专内涵式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职业教育特色办学理念的关键所在[1]。作为非医学院校的新专业,护理专业师资建设不能像传统医学院校引育并进、校内调整岗位补充来实现,只能通过引进和招聘来建设师资团队。本着“1+1”的原则来招聘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重点招聘了一批护理学专业研究生来校工作,主要承担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还吸收一些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主管护士来承担实操、实践类课程教学。不同背景的教师利用教研室活动集体备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院和系部还为护理教学团队教师创造多种平台和机会外出学习,利用周末、军训期间及寒暑假去国内外多家单位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北京市新教师培训、微课、慕课培训、全仿真高级模拟人系统、信息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及参加护理专业各学科的会议,使教师们迅速成长,并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临床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在学院每学期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中护理教研室的教师都排在前列。

2019年护理专业被评为北京市创新团队,一方面创新团队成员将开展“双师”培养工程,护理教师深入临床进修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开展护理教师个性化培训计划,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护理技能证书培训,积极带领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和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科研实践,将团队建设成为教科研一体化的成长型、学习型团队,使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开展各种科研活动中得到快速提升。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初成立学院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医院护理专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结合高职护理培养目标制订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领导、护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走出去”,多次赴国内外同类院校进行考察学习,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引进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本着高职“必须、够用”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和临床变化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采取双标原则,从岗位能力目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出发,保证培养规格。其次,在课程和学时设置上,由护理专业教师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和护考的要求,确定医学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等课程的重难点和课时分配,尤其要帮助医学基础课教师把握护理专业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再次,在实训课程方面,使实践学时数占比50%以上,引进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以保证学生进入实习时能够熟练掌握常规操作技能,突出高职护生的优势。最后,在毕业要求方面,严抓毕业生出口,保障学生毕业离校前修完所有学分,达到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就业机会。

学院地处北京,结合北京经济发展、国际化视野环境以及国际化医院的涉外护理需求,率先开设护理涉外方向,成为北京市唯一有涉外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构建了以国际护士执照考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国际护士教育相关内容渗透到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护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护理英语和国际礼仪等知识,获得国际化护士岗位入门要求的岗位技能,为护生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模块化设置与项目化教学

针对护理知识点既多又散、高职学时有限的矛盾,发挥非医学院中相关优势学科的协同作用,结合护士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以护理任务为导向,采用模块化的思路进行课程设置,精简医学基础课、深化护理专业课并拓展护理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同时采用项目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程教学,确保学生可以又好又快地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

(一)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

首先是医学基础课的整合与改革。高职护理教育理论课时紧张,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知识进行调整和精简,以未来工作岗位必须要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搭建,满足高职层次人才教育的理论知识,达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同时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将医学基础课进行整合,将其中7门医学基础课整合为3门,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基础,将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同时,在进行精简后的医学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任课教师在搭建课程体系时,所有涉及交叉内容的课程在护理教研室活动中共同研讨,讨论授课方法、重点难点、护理专业需要掌握的程度、学时分配和内容衔接过渡等问题。

在护理专业核心课的搭建和改革中,不断优化并找到适合本院的方法。随着中外医护专业教育的交流加深,国内部分院校借鉴国外院校的经验,按生命周期模式来安排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或将临床护理课程分成人与社会等6个模块,但这些模式[2,3]对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和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未能在全国推广,尤其是在非医学院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运行。我院在专业建设之初,通过学科调研、专业考察和专家论证等环节,决定采取内外妇儿护理学的独立课程模式,并对每门课程进行了以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样更加符合岗位能力的需求,符合高职学生学情,效果良好,近两届毕业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均值为98%。

此外,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等内容。在目前积极应对国家老龄化趋势的背景下适当增加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和精神护理方面的内容。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4]在2020年“5·12”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会系列问答中提出院校护理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够更好的结合实际。比如在这次疫情中得到的经验是今后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一些公共卫生护理、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的课程。另外,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对于像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重症护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因此在今后的专业课中要进一步加强对上述专科护理的培养和改革。

(二)课程项目化、信息化教学

结合高职学生学情,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改革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常见模式,是适应校内职业院校和校外对口职业单位“双元制”培养学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5]。基于护理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将护理临床课分项目来进行,以任务为驱动,可以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整体设计和进行单元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京北职院所有护理专业相关课程均进行了项目化改革,并通过从学院外请专家来验收,使得教学效果受到校内外督导们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手段上,大量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概率大大增加,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近年来改革为人机对话考试模式,教师积极学习微助教、智慧职教、“雨课堂”、钉钉、腾讯课堂的使用方法,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于信息化的便利,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效果良好。笔者和护理教研室的同人们多次参加北京市教学能力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也较好地体现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效果。

四、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精神

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加强课堂思政教育,增加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时代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借助每年的护理技能大赛平台,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初赛选拔,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过教师评委的点评不断从理论知识、技能、临床思维、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升自我,强化岗位能力,有利于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6]。

新时代大健康理念下护士需求的变化要求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医护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护士资格证考试中人际沟通、護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法规、护理心理与精神护理等内容的加入,学院也及时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爆发,护理人员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90后”护士不畏辛苦、逆流而上,这些对护理事业奉献自我的精神值得护理专业学生学习。

五、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习管理,实现高质量就业

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学生执业能力方面,学院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特点,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抓手出发,一方面让新教师走出去,多次赴武汉大学、北大医学部,以及国外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加大对实训室的建设,陆续投入3000万先后建设机能实训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技术实训室等15个实训室,并配备了最先进的配套设施。引进教师培训学习的高仿真模拟信息系统[7],运用高仿真模拟人、计算机辅助设备和录播系统,在实训室让学生分组模拟运行案例。理论实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的一贯性,帮助学生明白如何将护理理论和操作实践统一起来,最终实现护理知识体系的系统搭建和岗位技能的快速培养,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做中学、学中做”。笔者利用高级模拟人系统对养老护理技术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革教学,其中“噎食的救助”信息化设计获得2018年北京市教学能力比赛中高职组二等奖。

拓展校外实习见习基地,北京医疗资源丰富,三甲医院多,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进行学生实习管理方面实行双轨制的特色管理机制,系部书记和辅导员负责实习生的思政工作,任课教师兼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考勤和专业指导,由于对学生比较熟悉,能够实现个性化管理和指导,双管齐下,保障学生的实习任务顺利完成。学院的实习基地经历了从初期几家合作实习基地发展为十几家,每家实习医院给学校的名额从个位数逐渐增加到两位数,目前处于学生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反映了护理专业良好的育人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约80%以上在北京市三甲医院就业,并且受到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六、专业群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京北职院卫生与健康系同时设有护理和社区康复两个专业,2019年申请成为北京市首批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在专业发展上学院发挥专业群的联动作用,在师资、教学资源、实训室资源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实现了“1+1>2”的效应。在北京市特高专业群的建设下,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利用各专业优势来互取所需,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科建设和打造专业精品课程提供平台,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建设、实训室建设和健康工作室建设,将社会优质资源与学院资源进行整合,服务于专业群发展,将教学、科研与师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地域特色和新时代社会的养老护理需求,对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中医护理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融入了大健康、医养结合、康护结合的新理念和新内容,发挥专业群的作用。部分护理教师还开展了康复保健、养老护理的考评和师资培训工作,对北京一些相关的社区、残联中的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水平和生活照护技能[8]。

七、结语

非医学职业院校新开设高职护理专业在师资、培养方案、课程、实习实训基地、招生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根据各单位的优势、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和行业人才需求,精心设计专业发展计划。为了部分满足北京护士人才需求,京北职院率先通过多项举措来开展护理专业的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同时开展“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实现高效率的招生、高質量的培养和高素质人才的良好就业,使其逐步成为学院重点发展和社会认可的优质专业。

参考文献

[1]常颖颖.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16(19):196-197.

[2]蔡小红.高职护理专业成人护理课程的建设与创新[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3):3257-3260.

[3]姜安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103.

[4]吴欣娟.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如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会系列问答》[EB/OL].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2020-05-12.

[5]邓阳勇.高职护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初探[J].职大学报,2019(5):95-98.

[6]赵丹,丁学坤,刘琼,等.论职业技能竞赛对养老护理技术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5):27-29.

[7]刘倩,欧阳艳琼,李苏雅,等.跨专业团队合作模拟教学在护理计划与实施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20(15):69-71,91.

[8]赵丹,肖品圆,王长兴,等.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现状及再教育途径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93-9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