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学术Seminar和课程Seminar的区别、联系与应用关键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7 19:15:53      点击:

贺晓英 高海清

摘要:Seminar教学是欧美大学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成熟的教学方法,被认为是大学创造力培养的源泉。本文分析了Seminar教学中,学术Seminar和Seminar两类方法的特点、组织与应用关键,及其在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鼓励跨学科合作的机制、发挥教师的学术专主导作用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学术Seminar;课程Seminar;研究生;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111-02

一、引言

Seminar教学方法于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教育界兴起,甚至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创造力的主要源泉。美国大学的Seminar教学体系包括两类,一类是学术Seminar,另一类是Seminar课程,两种形式有很大的不同,相互补充成为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Seminar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国内学者关注,很多学者对Seminar教学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与案例教学的融合等做了探讨[1][2],但对于Seminar教学法体系化的应用并没有很清晰的阐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学术Seminar和课程Seminar的区别、联系及应用关键,为促进Seminar教学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二、学术Seminar和课程Seminar的区别与联系

(一)学术Seminar讲座的组织与关键点

学术Seminar讲座通常由领域内的专业研究者,以学术报告会形式进行的主题讲座与研讨,主要目标在于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引领和激发研究兴趣。学术Seminar既有可能是请校外专家来就自己的研究专题做大型的主题报告,也有可能是校内的研究小组做研究进展的汇报。一般来说,一场学术Seminar讲座通常由主持人介绍、主题报告宣讲、讨论与交流几部分组成。主持人只概括介绍报告人的研究背景及讲座主题等基本问题,不做任何学术方面的界定和评价,在报告人主题报告宣讲之后,讨论与交流部分也是Seminar的精髓所在,通过思辨、讨论、质询,有利于推动学术争锋和思想交流。学术Seminar讲座的规模并无特别限制,如何保证讲座的组织和质量才是关键。

高水平、丰富和持续的学术Seminar是美国研究型大学里浓厚学术氛围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题报告人将自己研究论文中的观点和成果用PPT讲述,是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听讲人一般根据个人研究兴趣自愿选听和提问讨论,并无明确的考核要求。美国马里兰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系已形成多年的传统是学术讲座在每学年开始前已安排好,每周都有,主讲人、主讲题目、时间、地点及论文原文一般会发布在网站上供师生下载阅读。报告人既有来自美国哈佛、加州伯克利、康奈尔等顶尖名校研究资源经济学的同行,也有来应聘教职的博士毕业生,或者其他院系的教师(如研究土地资源的和城市规划系教师的合作),讲授的一般都是其已经发表或正在进行的(working paper)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参与者在讲座开始之前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论文,参与的热情、针对性、讨论效果也较好,从讨论和质疑中,讲座双方都得到启发和思维拓展,很多后续的合作研究也从此产生,这也是学术seminar可持续、研究者参与听讲讨论热情高的一个关键保证。

(二)Seminar课程的组织与关键点

与学术Seminar不同,Seminar课程有明确的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大纲和课程评分标准。美国大学的Seminar课程在开始之前,学生便能在网上下载阅读完整课程大纲,还有可下载的文献及其列表(但并没有指定的教材),这些文献是根据一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来排序和索引。教师会在课程开始做几次背景讲授,后续周次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理论单元进行文献阅读、讲述、评论、引领课堂讨论,一般来说,每个讲述会在30—40分钟。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每一次讲述的任务和深度也会逐渐推进,从研究重要文献作者的思想和方法开始,到最终写出并口头讲述自己的研究题目及论文雏形的缩减范本(abstract),甚至是完成的可投稿的论文。最终的课程考核来自课程参与、陈述报告、任务课题完成。Seminar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为有清晰的时间和任务目标,学生在课下要花费数十倍于课堂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准备课堂讲述和讨论的内容;课堂上的自由、激烈的学术讨论,又会是学术思维拓展和学术观点创新的源泉。

Seminar课程班级理想的规模应该在15人以下,可以让课堂上每一个人都受到关注,都有陈述的机会,并且能逐次深入地持续展开。课程内容必须是授课者的专业研究领域,因而能够及时把握研究文献和前沿问题,为学生提供权威的指导。学生在Seminar课程上所获得的专业学术成就必须是客观而且可度量的。

三、Seminar教学法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建议

(一)开放与约束,建立鼓励跨学科合作的机制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生命,科研能力要素主要有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而这些恰恰是Seminar教学的特点与培养重点。

Seminar讲座和Seminar课程在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前者能够拓宽学术视野、在交流碰撞中激发研究灵感,后者能够紧紧依托课程的理论体系、学习文献、写作论文和展示。二者相比较而言,Seminar课程有更强的约束性和结果的导向性,更适合于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中授课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授课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思考、引领、创新。而Seminar讲座的水平和举办的频次是推动科研氛围形成、科研稳定发展的关键。

(二)发挥教师在Seminar教学过程中的学术主导作用

国际经验证明,无论是学术Seminar講座还是Seminar课程,都是通向学术研究的很好训练路径,而这其中教师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鼓励教师利用研究专长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也是Seminar教学得以取得成效的关键。

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点就是有内容非常丰富的选修课程。例如,哈佛大学仅2016—2017学年就有80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人数最小的课程只有1人研修,2—10名学生研修的课程比例也占到约50%[4],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充分地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与传授。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很多高校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除了一部分必修课是固定的以外,更多的课程是由教师主动提出而设置的,教师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计划提出之后,经由教授组成的课程设置委员会审定同意,即可开设。这样开设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说能够很好实现教学和研究的平衡、避免割裂,并且因为教师教授的是自己研究专长的课程,更能够持续跟踪最新的前沿文献、把握研究趋势与动态,给学生更好的指导。这种良性互动,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的学术水平,也能提高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0-23.

[2]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4):57-59.

[3]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6):58-62.

[4]崔卫生.多元与共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1(4):68-73.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