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于社会心理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5:41      点击:

欧彦麟

摘要:高校在社会转型期既受到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现实和公众生活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进行研究时,有必要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基于社会心理来进行多元化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心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11-02

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类具有重要社会功能的社区——大学校园,在社会转型期既受到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现实和公众生活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进行研究时,有必要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基于社会心理来进行多元化的探讨。

一、基于社会心理的和谐文化建设

1.社会心理是人们以感情、风俗、成见、信念、自发倾向等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形式,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会性。而和谐是生命世界的永恒主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理想。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页,马克思称社会心理“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事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也就是说,社会心理依赖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现象,或以传统、风俗、习惯等形式长久流传,或以舆论、思潮、自发倾向等形式,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一定区域内起到巨大作用。

2.“和谐文化”的内涵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意义。华夏大地自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后,“和谐”思想就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始终。所谓“和”者,和睦也,和衷共济之意,包含有和谐、和睦、和善、祥和、中和之义,蕴含着和以赴众、内和外顺等深刻的人生理念。所谓“谐”者,相和也,强调和顺、协调,避冲突、抵触。“和谐”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心态、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现于天人合一、保守太和的宇宙观;合二为一、仇和而解的辩证法;以和为贵、博爱泛众的处世哲学。而和谐文化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指的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和谐文化融理想信仰、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社会风尚于一体,包括了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与评价,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

3.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一个公正、和谐、幸福的社会,能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能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持续的外在动力;而高校校园和谐氛围,能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与技术上的支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价值取向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文化之品位的体现。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在特征分析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文化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高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协调运转下的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体现。

1.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而言,可以从和谐环境文化、和谐精神文化、和谐行为文化等三个层面来理解。环境文化包含了自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是我们身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起着导向作用,指的是由高校校园文化创设形成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包括高校办学理念、共同价值取向、团队思维方式、师生员工的团体意识和精神面貌。行为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融入师生员工思想的过程和日常行为规范外化,是高校文化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深刻也是最广泛的部分。

2.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特征。高校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和谐校园文化内部各个要素是共同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通过内在融合和外在彰显,表现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特征。(1)校园环境文化优美宜人。校园环境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优雅的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群的设计色彩美观、结构布局科学合理、功能设施完善整洁,室内美化、室外绿化及环卫净化等绿色文明,还有优良校园文化的传承等。(2)校园精神文化独立向上。高校作为进行深化社会化教育和培育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要有独立的精神,从事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研究与实践;要有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大胆实践,优化教育与管理;要有人文情怀,培育和倡导感恩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激发创新活力。(3)校园行为文化文明理性。作为和谐校园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最终归宿,和谐校园行为文化应从教室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有着良好教养和日常习惯的人,高校应是现代文明的传播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行为上首先是文明的,从行为举止的细节可知其人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和高校文化的熏陶。同时,行为应是理性的,体现在看待问题应客观,有反思和批判能力,情绪稳定成熟,行为适度不偏激,这同样是大学教养的重要目标。因此,文明而理性的行为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营造高校和谐的精神家园是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目的,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做到三个协调一致:一是与学校发展规划进程相协调;二是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一致;三是与优秀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魂,构建高校主导核心价值观。主导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办学的内在精神和发展之魂,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模式、制度建设和目标任务,是高校师生员工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1)围绕主导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底线意识、规矩意识、诚信意識,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2)围绕主导核心价值观,联系高校改革发展实际,建立符合高校科学发展需要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组织人事制度、干部提拔任用与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各项考核评选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后勤服务制度等具有发展特色的制度文化。

2.以人为本、以制度为界,用人性化的管理激发广大师生的自主管理意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校园之间、人与制度之间的和谐发展,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人員、教师与后勤保卫人员等之间的发展。首先要致力于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把广大师生的利益追求作为学校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让广大师生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都实实在在受益,才能广泛而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广大师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高校建设发展事业中,做到和谐共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其次要致力于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权利,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公平正义,这也是新时代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再次要致力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以爱和宽容为怀,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通过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建设高校和谐文化是形成高校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存在的社会性决定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对于高校而言,就是和谐校园的核心。面对高校思维独立、个性不一的师生员工,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深入贯彻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用爱心和宽容营造“家”的氛围,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师生内心和谐发展。

4.以活动为载体,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追求。首先要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相融合,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文化教育观;其次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建立诚信观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文明行为。再次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采用网络与现实结合的教育形式,加强广大师生的自身素质修养,做到知行合一。

建设和谐社会,核心原则是以人为本,鲜明主题是促进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时代,要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融合现代社会多元文化需要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作为载体。

参考文献:

[1]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和谐社会理论(干部读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陈建伟.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