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于“U—S双导师制”的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的构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0 19:52:03      点击:

代鸣 邱岚 胡佳佳 付素静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师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为了彰显高师院校教师的教育特色,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构建了“U-S双导师制”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构建因素作了阐述。

关键词:“双导师制”;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019-02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高校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开展教育见习环节或见习期较短,虽然有教育实习环节,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全校教育实习统一由学校教务处统筹安排,时间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实习十二周。第二,每个实习队由多个专业组成,一般几个实习队配一名带队老师,实习带队老师由于大多不是从事教学论课程的教师,从而在带队过程中会缺乏教学技能的示范意识和教学指导能力。第三,在实习安排之前没有对实习基地进行调研,导致给每个实习基地安排实习生的时候,会出现某个专业的实习生安排在某个实习点太多,对于实习基地来说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最后出现一位老师指导多名实习学生的状况,导致学生上台练习的机会极少。第四,由于缺乏与实习基地的有效沟通,没有真正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导致实习基地主观上对见习、实习环节缺乏认识,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构建一个新型的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对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U-S双导师制”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的构建

1.理论支撑——认知学徒制。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指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把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认为学习应该放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师在示范和指导的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教学技能都会外显,学生则通过观察、交流、反思,以及模仿教师解决问题的行为,进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U-S双导师制”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U-S双导师制”中的U指的是高校(Univisity),S指的是中小学(School)。该模式是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包括见习和实习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给每名师范生同时配备两名导师。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教学技能的课堂实训以及从理论上对教学技能的训练进行指引,校外导师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校外导师除了对教学技能的实践进行示范以外,对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的培养则以实战训练的方式来进行。

3.“U-S双导师制”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的实施步骤。(1)导师的选聘。选聘的条件:校外导师需具有丰富的中学教学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并擅长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临床诊断”,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校内的高校教学论教师应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教学示范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并熟悉基础教育。对于选聘的程序来说,校外导师:首先,由高校教学论教师团队制定相应的中学教师选拔标准,通过当地教育局、校校合作平台的途径与中学进行联系和沟通;其次,选择一些经验性强且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师进行定期不间断的听课,在多次评价中选择可合作性的教师;再次,由高师创建合作平台,使高校与中学教师签订合作指导意向书,并颁发聘任指导教师证书。校内导师:由教研室推荐,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批准。(2)“U-S双导师制”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从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高校(各学院、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实习生进行分组(每组2—3人),并联系已被聘任的校内外导师,把每位同学与校内外导师结成对子式的师徒关系,简称“结对子”。①教学见习与管理。实习生利用自己课余时间,每周至少一次赴校外导师的学校以教学观摩、课堂参与等形式进行体验式见习。学生在见习的过程中,从“听、看、记、思、评”等方面来认真填写“教育见习记录表”,并由校外导师写出每次见习的指导意见。见习结束后,全班同学按见习学校分成小组进行反思总结会,进而明确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如何加强建构、整合自己的知识,会后要求每人提交一份见习心得。②教学实习与管理。在实习期间,校外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指导。同时,实习生还应进行班主任的实习工作,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积极进行班级管理,培养班级管理水平。另外,学生还需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进行教育研究,初步学会教育研究的方法。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报告、班主任实习总结及实习心得。

三、“U-S双导师制”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构建的关键因素

1.加强与中学的有机联系。实践证明,“U-S双导师制”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模式的有效实施,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高校应与中学建立起真正的、长期的、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与他们签订正式协议。在以往的观念中,中小学校领导认为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就是为高校服务,仅仅是高校受益。因此在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应与中学建成真正的伙伴关系,主动为中学教师的课题申报提供学术支持,为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持,还可以邀请中学老师加入高校教师的教育研究团队以提升教育研究能力。要让中学领导改变固有观念,认可高校与中学合作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方式,使其愿意与高校联手共建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2.对师范生的管理应密切配合。研究指出,校内外双导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及管理过程中,应充分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导师协作体。在该模式中,校内导师主要进行宏观管理,而校外导师则主要进行微观管理。两者对学生在教育见习、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双管齐下,确保教育见习、实习的实效性。

3.健全双导师的考核奖励机制。为了以防“U-S双导师制”实践模式流于形式,确保该指导工作有序开展,高校应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校内导师的指导工作应纳入到年终的教学考核。而对于校外导师的工作也应进行量化考核,除了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对于表现优秀的校外导师应颁发“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证书,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他们的荣誉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校内外导师应双向互动交流。校内外导师之间应相互交流学习,高校教师可以从中学教师那里获得丰富的、真实的教学案例,丰富了高校教学论系列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中学老师可以从高校老师那里获得本专业新的研究动态、新的教育思想,学习如何开展教学研究,进而获得专业发展。校内外导师信息的双向交流,不仅会让两者的业务素质与指导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具有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

四、培养效果

我校是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该模式已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进行初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对于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在我校举办的第九届“十佳教学能手”比赛中,两位同学获“十佳能手”,我院获得团体第一名;第十届“十佳教学能手”比赛中,一位同学获“十佳能手”;一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贵州省第二届“师范生教学能手”比赛获生物组第一名;同年赴浙江师范大学参加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三等奖;一位同学代表学校参加贵州省第三届“师范生教学能手”比赛获生物组第一名;在第七届“华文杯”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大赛中有3名同学获特等奖,2名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华文杯”师范生(生物)教学技能大赛中有3名同学获特等奖,2名获二等奖。

总的来说,我校“U-S双导师制”实践模式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为了使该模式能有效持续地开展,今后将进一步大力加强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并进一步对“双导师制”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完善,以确保双导师制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黄晓冬,黄青青,黄晓昆.师范生双导师制教学技能训练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8):19-23.

[2]谢高杰.基于认知学徒制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9):23-24.

[3]宋威,思成.基于认知学徒制理论的金融工场建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报,2017,195(10):8-1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