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5期·本科生专业和性别的差异对理论课教学的影响——以华南农业大学“普通生态学”为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3/28 16:17:16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5期

危 晖,章家恩,陈桂葵,向慧敏,舒迎花

(华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据统计,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38所,毛入学率为54.4%,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扩张。同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着国家的百年大计。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由于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频发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确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的战略决策。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生态学课程教学会大大促进大众,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有利于我国的政策落实与战略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与生态退化区恢复实践的开展。

已有研究表明,专业和性别的差异会产生众多方面的影响,如教学效果、学习态度与动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学生成绩。然而,这些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文科类和体育专业,调研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理工科专业则难以确定。本文以“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为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比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和资源环境科学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方式、考核等方面的看法,研究学生专业和性别的差异对生态学理论课教学的影响,为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生态学知识推广和相关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华南农业大学2017—2019级生态学和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共109人,其中生态学专业60人(男生20人、女生40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49人(男生22人、女生27人)。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核心课程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但本研究调查的“普通生态学”课程是两个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受试学生群体均已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有效问卷数为109份。问卷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式问题三种题型,主要针对课程吸引力、教学内容、教学与考核方式、科教融合等方面,使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开始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详细解释本次问卷的目的和要求,强调本次调查结果仅作为课程教学改革参考,不影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评定,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问卷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 进行预处理和作图,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 软件执行卡方检验,以及Mann-Whitney U 检验分析专业和性别的差异对调查指标的影响,显著性水平为<0.05。

二、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吸引力

调查显示,在本研究的受试群体中,86.2%的学生对“普通生态学”课程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其中,这一比例在生态学专业为86.7%,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为85.7%,不同专业背景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90.5%的男生对该课程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83.6%的女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较高。卡方检验表明:性别对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有显著影响,即不论专业背景,男生比女生对该课程更感兴趣,这可能与该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野外工作有关。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专业背景和性别对受试学生对各章节内容兴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专业背景差异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对各章节内容的兴趣度;性别会显著影响学生对群落生态学部分内容的兴趣度,对其他章节内容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按专业分组后进行分析发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其对“应用生态学”部分的兴趣度。

(二)教学内容

当前,“普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四个层次的知识讲授为主,其他部分(如景观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等)的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仅1人(1.8%)认为当前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说明当前课程教学基本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和性别的学生对“普通生态学”课程知识的学习需求。

通过调查学生对“普通生态学”课程不同章节的重视度可知,分别有56.0%、57.8%、59.6%和59.6%的学生认为《种内和种间关系》《群落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四部分的知识点需要重点讲解。当不分专业和性别时,学生专业和性别的差异没有显著改变学生的选择结果。进一步根据专业和性别进行分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专业和性别对学生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学专业60%的男生认为《群落组成与结构》《景观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部分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分别有60%、60%、65%和70%的女生认为《种内与种间关系》《群落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四部分内容需要重点讲解,说明生态学专业的男生可能更注重大尺度和生态学知识的应用,而女生更注重基础的生态学理论知识,但两者的选择差异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性别差异未显著影响学生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对《种内与种间关系》《群落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四部分内容较为重视。由此可见,专业背景差异没有显著改变学生对不同章节内容的重视程度。此外,86.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配套的实验课程,帮助其理解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这可能与该课程大部分内容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有关,相关的实验课程对学生理解和认识特定的理论知识有所帮助。调查课程的自然属性显示分别有73.4%、66.1%和59.6%的学生建议教学内容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态学现象、多结合本学科研究进展和热点、多组织开展生态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式

在本次调查中,分别有71.6%、49.5%和33.0%的学生选择教师课堂教授、师生线上线下交流、小组讨论作为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课后练习、学生参与授课、学生自学等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三者占比分别为17.4%、13.8%和10.1%。进一步按照专业和性别进行分组发现,专业和性别的差异对学生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大部分学生仍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度较高,即认为教师课堂讲解和师生交流两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除此之外,适当增加课后练习、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资源自学和参与部分知识点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新兴教学方法和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注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

目前,“普通生态学”课程的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两部分组成,两者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问答、课堂汇报和两次课后作业等决定。根据调查结果,学生认为考勤(83.5%)和课后作业(68.8%)作为平时成绩评分的依据较好,另有53.2%的学生认为小组讨论和作业也可以作为平时成绩评分的依据,而对课堂小测(37.6%)、课堂问答(33.9%)、参与授课(13.8%)、期中考试(11.0%)和其他(0.9%)等的选择人数较少,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兴趣度较低。专业和性别的差异没有影响学生对考核方式的选择。相关研究表明,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互动式、“互联网+”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愿。

(五)科教融合

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生(97.3%)有意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参与科研项目,这可能与参与调查的两个专业均强调实验观测的专业属性有关。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较广泛,有本校特色研究领域的农业生态学(如农田植物种内和种间作用,以及稻田复合种养模式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和当前广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生态学(如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微塑料和抗生素污染对碳氮循环等过程的影响),也有注重实践应用的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规划和调查等方面的主题。专业的差异没有显著改变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参与科研项目执行的意愿。进一步根据专业来分组发现,性别差异不会显著改变两个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参与科研项目执行的意愿。从总体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均有较高的意愿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参加科学研究,且其选择不受专业和性别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能增加其对课程所授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取得科研成果,同时能从不同方面有所收获,因此参与意愿强烈。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大科教融合的力度,鼓励学生根据感兴趣的主题设置课题研究。科教融合对于学生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形成的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传帮带功能。

结语

研究团队以华南农业大学“普通生态学”课程为例,调查不同专业和性别的本科生对“普通生态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科教融合等选择结果的影响,发现该课程对调查对象的吸引力较高(86.2%的学生感兴趣或较感兴趣),专业差异未显著影响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但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即男生比女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更高。然而,学生专业和性别的差异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科教融合等方面的选择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实验属性和自然属性较强的课程(如“普通生态学”),任课教师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课程内容引导,要充分结合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科研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寓教于乐、寓学于研,以消除学生的性别差异对课程学习的喜好选择和影响,全面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