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以练代学”的教学方式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4 20:30:34      点击:

龙圣杰 周勇

摘要:产品设计是综合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学科,然而,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科类课程的兴趣度不高是目前各个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艺术类学生更加愿意接受“以练代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办法将“以练代学”引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使学生能认识到工科类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能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工科类知识来进行设计。

关键词:以练代学;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专题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163-03

在艺术类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工科类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然而艺术生对于较为枯燥的理论性强的工科类课程不感兴趣,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更加愿意接受“以学代练”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方法,所以,工科类课程普遍教学效果不太好,或者知识的应用性很差,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及质量评估和反馈信息,笔者认为在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学生更易于接受的“以练代学”的教学手段是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之一。

一、课堂教学中的“以练代学”

作为产品设计专业中的工科类课程,其实在教学目的及实际的工作中,并不是需要学生最后学会如何精确计算,套用何种复杂的公式等,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机械结构、工程力学等工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学习用工科类理性的眼光看待他们最终的设计成果,并不只是流于表面的产品外观设计,而是应用这些工科理论做出有加工生产可能、有商品化可能的产品设计。因此,在实际的工科类课程教学中,加入学生感兴趣并需要应用工科知识的设计和制作教学环节,会让知识的吸收更加有效。

教学案例:重庆工商大学的李琦教授在《设计工程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分组用瓦楞纸、KT板或者泡沫等材料进行一些简单的如“动物喂食装置设计”、“自动报警装置设计”等的课程设计作业,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动手制作方面的示范等教学手段,加強了学生对工科类知识点的吸取,加深了学习印象,提高了学习兴趣。进而在课程总结中,李琦教授继续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讲解,并列举知名设计师和产品,分析设计师对工程学的应用以及产品的工程学因素。如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该门课程对于设计及最后成果的影响,能形成理性的工科类机械设计思维,并能将这种思维延续到后续课程中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的“以练代学”

产品设计是综合了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学科,其专业知识需要形成网络体系,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就可以将工科类课程设置的思路不单单局限在一门课程内部,而是跨出单项课程范围之外,从不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方式来考虑解决方案,形成“课程群”的方式,从而达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如《设计工程学基础》是工科类课程,可以与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性和技术性都较强的《模型技术》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带动不感兴趣的课程,找出适合艺术生的工科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案例:在重庆工商大学的教学改革中,将工科类课程《材料与工艺》与设计类课程《产品语意设计》进行了穿插排课,《产品语意设计》由专业教师皮永生副教授进行授课,《材料与工艺》聘请了重庆长安集团设计师周勇先生进行指导授课。课程开始前,两位教师充分进行交流和沟通,对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目标和模式进行了探讨。首先,周勇先生在讲授《材料与工艺》理论的同时,带来其公司设计的产品和零件,对其进行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分析,并通过重庆工商大学的中央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进行加工工艺演示和讲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际设计中的产品和工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和研究。接下来的学生练习,采用《产品语意设计》的课程设计成果,通过周勇先生的现身说法,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引导和讲解,学生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设计成果,从材料的选用、加工工艺,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以及表面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完善和加强。在最终的考核作业中,以皮永生副教授的考核作业为基础,不但从设计上,也是从材料和工艺方面进行了考核,从而能提出有创造性的应用方式思路和解决方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1]因此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积极性,学生的兴趣是可以从感性的、需要动手实验和创作的设计课程中延续到理性的、较为枯燥的工科类课程中的,同时,工科类课程的知识点也是可以反过来应用到设计类课程中的作品中的,这种跨课程的课程设置对于工科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的相互渗透是有较好效果的。

三、专题项目中的“以练代学”

要综合解决艺术类学生对于工科类课程的掌握和应用问题,“专题项目”的引入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因为,专题项目相对学生平时的课程考核作业来讲,要求更加完整,设计成果的完成度也更高,如此一来,工科类课程在设计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体现得更加清晰明确。由于专题项目通常都需要设计团队来完成,同时也需要项目的主持和主管,因此专题项目中的“以练代学”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来引入:

1.工作室教学的引入。大四阶段开展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制教学的方法,采用导师制度,互动式讨论式教学,针对具体项目深入设计,师生共同进行设计实战。[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整合以前所学专业内容,结合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设计,[3]使学生对行业中的具体设计有立体认识,认清工科类课程在实际设计中的位置和作用,学生将会更加直观、更加清晰地看到工科知识的应用方法、具体时机以及应用手段。

教学案例:重庆工商大学的陆冀宁副教授与重庆惠门特有限公司合作,引入了“2千瓦发电机设计”的实际横向项目,并在工作室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一方面,陆冀宁教师与公司的设计师和工程师进行沟通,经过考察并确定设计方向后,模拟企业开发令的形式下达给工作室的学生,让学生从项目早期策划阶段就进入了实际的设计流程,由于发电机属于机械类设备,因此学生在设计初就能体会到工科知识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知识重新巩固和复习了一遍。由于该项目包含了设计策划、效果图、油泥模型、开模数据、快速成型等整个流程,同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基本相似,能充当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但完成了多个设计提案,并能持续跟踪设计的模型制作、快速扫描、数据重构、快速成型等涵盖工科知识的设计后续工作。如此能充分发现学生对工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情况。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迅速发现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培养学生在设计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方面来说,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设计评审会议的模式与学生探讨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设计,将工科类课程的知识点引入设计,同时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进行设计实战,迅速将企业内部评审问题反馈到工作室中,并带领部分学生到企业参加评审会,与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谈论,让学生自我总结设计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达到的实战效果。因此在这个方面来说,既让学生重新深刻体会到了工科类课程知识点的重要性,看到了教师在实际设计中的具体做法,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企业对项目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

该横向设计项目现已圆满结题,单笔项目经费5万元,既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归纳,也让学生从实际项目中体会到了完整的设计流程,不再是纯粹为了完成作业而做设计,同时也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更趋完善。下列图片是该横向项目的设计流程图片(图1—3)。

2.校企联合课程群教学的引入。企业需要借助学校的实验室、教室等科研设备为基础,以学校的科研、技术、人力资源进行产品的研发和研究,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能力,需要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因此校企联合的产学研模式是引入专题项目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学案例:重庆工商大学胡虹教授与重庆博奥镁铝公司、重庆力帆集团、重庆大学合作申报的重庆科技攻关项目《轿车镁合金座椅骨架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胡虹教授主持了子课题《汽车座椅造型设计研究》项目。龙圣杰、皮永生等教师都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并将项目引入到教学实践中。

项目组先进行了整体规划,选取了一定数量(20位)对该项目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项目设计。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观摩和学习,企业也派遣了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实践中,不局限于一个课程,而是采取了长时间的阶段性教学和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课程作业全部应用来落实到科研项目中,即,将项目内容分为几个阶段,在前期分析阶段中,学生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工程学基础》等工科类课程作业以座椅造型为题目进行资料收集及前期分析,形成课程作业,同时也是项目的阶段性报告资料;在效果图阶段,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II、III》、《图解化思考》的课程知识点运用来绘制汽车座椅造型设计的效果图。在每个项目阶段完成后,由教师与企业设计师进行共同评价及总结。

该次教学实践跨度两年之久,让学生体会到了无论是艺术类的表現课程还是理工类的工程课程都是产品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及各种课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加强了学生的知识复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该科研项目的设计成果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同时,在教学课程中,作为教师也深有体会,龙圣杰教师与胡虹教授将该次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成文,并于2013年在CSCD来源期刊《包装工程》上发表了题为《汽车座椅造型设计分析》的论文。

四、结论

工科类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类的教学而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将技术与艺术融合,是如今面临的重要问题。采用“以练代学”的手段,是笔者及相关教师进行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不足以概括该教学改革的所有研究方向,只是为有志于此的人提供一些理论及实证资料。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8.

[2]杜伟,龙圣杰.工业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模式的引入探讨[J].教育学教学论坛,2013,7(30):81.

[3]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9(30):233.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