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增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专业技能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4 20:41:11      点击:

金文正

摘要:本文认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存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提出增强该专业本科生综合专业技能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理论知识教学需阶段性和系统性,实验实践教学需针对性和时效性,相关选修课程应具广泛性和易懂性,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本科毕业生;专业技能;实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82-03

一、前言

通过连续几年对资源勘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即毕业后一年内)存在诸多工作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理论知识方面,即在学校学习的理论不系统,在现实工作中不能应用理论知识,比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常会油田中砂体厚度及展布进行预测,并分析其沉积环境,这样问题的解决方案较多,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包括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以及计算机制图等知识,毕业生一般较难在较短时间内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2.动手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实际工作中,多种实际仪器操作是新毕业学生的主要难题之一,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对油井生产平台上各类仪器操作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油田工作的最初阶段,也是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其中涉及较多关于各类阀门、发电机、抽油机等各类机械的操作,需要根据不同油井的不同生产阶段对各个油井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操作,通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新毕业大学生这类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3.综合分析能力较差,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根据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油田中各个油井的产油量或者产气量经常变化,需要根据油井的生产历史和修井作业历史对油井进行适时的作业,以保证油井的产量,这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比如石油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钻井工程等等,新毕业本科生较难在较短时间内综合运用以前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对油田现场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

所以,摆在高等院校广大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能够提升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综合业务技能,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在油田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广大高校本身的教育本质问题。

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1.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目前国内开设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主要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吉林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目前该校该专业划分为固体矿产资源类(即“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专业)和能源矿产资源类(即“资源勘查工程(能源)”专业),分别由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能源学院招生和培养。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专业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开展了区域成矿与成矿预测的教学与相关研究,主要研究与招生和培养方向为:①成矿系统与区域成矿学;②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及矿床地球化学;③非金属矿床成矿系统研究;④矿产经济与资源环境研究;⑤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与成矿作用可视化研究。资源勘查工程(能源)专业的招生和培养方向分为:①能源与环境方向;②油气地质方向。

2.总体培养目标。总体来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質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主要面向油田、矿产企业及相关科研部门培养能够承担矿产资源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评价与管理的专门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对能源资源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懂得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基本原理,具有用现代资源观对能源资源进行评价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和操作多种测试技术和计算机,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并能够相对独立的从事本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或应用及管理工作。通过努力还可继续攻读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的增强

(一)理论知识教学需要阶段性和系统性

1.四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应具有阶段性。在资源勘查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培养中,应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一年级时应以基础学科为主,比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适当增加公共专业课程的学习,比如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等课程;二年级时应以公共专业基础课为主,比如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三年级时应以专业课程为主,比如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基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盆地分析原理与应用、油层物理与渗流、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地球物理测井与地质解释、工作站系统与油气勘探软件应用、新能源概论等;四年级时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即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主要体现为增加一些参加到指导老师科研项目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比如我们学院的大学四年级开设了油田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理论教育应具有系统性。

(1)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不能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已经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比如在石油地质学专业中,由于技术手段限制和对深部地质构造认识的阶段性,不同年份的地震资料品质不同,导致对地震数据的解释和分析常常具有多解性,如早期的二维测线可能已经被近几年的三维地震数据体所覆盖,所以,可以将解释方法和规则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地震数据进行解释,并且要求在充分理解、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研究区地震测线综合解释方案和地质构造模型。

(2)不同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不同课程应当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构造地质学与石油构造分析课程、油藏描述基础与油藏构造分析课程等等。因为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但是各个课程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需要某些课程之间具有一部分的重叠,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有效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同时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而这一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同时,这部分重叠的内容又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并且也不能占据较大比重,否则就会浪费紧张的教学资源,所以对学生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详细对比是十分有必要的,具体需要详细核对到“三级标题”,去掉那些“简单重复”的内容,适当补充或者加强具有扩展性教学内容的比重,比如关于“孔隙结构类型”的内容可能在多个课程中涉及,其中主要为“沉积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在前者的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课程计划中同时存在这两门课程,那么在沉积岩石学中关于孔隙结构类型的讲授中,应该集中在孔隙类型的沉积学成因、观测、分析及预测方法,而在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中,则可以简单借鉴前者的教学成果,比如基本定义、基本方法等,而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不同孔隙类型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上,以及油气资源预测等方面的内容。

(二)实验实践教学需要针对性和时效性

1.野外实践教学。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各个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环节[1,2],主要包括对野外各种地质现象进行现场教学,现在几乎所有能够进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招生和培养的高等院校都有相关的教学内容,实习基地也相应的分布在全国各个不同地区,如秦皇岛实习基地、兴城实习基地、马角坝实习基地等。以我们学院的资源勘查工程(能源)专业为例,已经将北戴河地质实习、周口店地质实习、油田生产实习列为学生学习的必修环节,并且已经具有典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征,即北戴河地质实习主要是针对二年级,周口店主要是针对三年级,油田生产实习主要是针对四年级,并且实践学习内容与课堂学习的知识具有较好的衔接,比如在进行周口店地质实习之前,已经完成相关基础课程的传授,其中包括主要岩石的识别、基本构造变形样式的识别、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步骤等等。此外实践教学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这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内容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比如在野外教学中,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定点方法后,增加一些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使用;根据很多油田等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增加应用软件的学习,如MapGIS、Geomap、SPSS等,以便这些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业之后,可很快进入到实际生产工作当中。

2.室内实践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与课堂教學相互穿插进行,以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之后,即刻进行实践,增强理解。由于资源勘查工程为工学专业,多数课程都与实际密切相关,如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普通地质学等,其中结晶学与矿物学这门课程更为典型,矿物总论的章节之后,就是各种不同类型岩石矿物的特征,若是仅仅课堂讲授,则无疑会枯燥无味,但是如果能够在适合章节加入实体岩石和矿物的识别,让学生能够从肉眼尺度、放大镜尺度以及显微镜尺度下对石英、云母、解理面、暗色矿物含量估算等进行实践实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会大大增强。所以,在学生该类课程的结业成绩评定中,应适当增加实践实验环节的分数比重,可以考虑增加到60%-70%。

(三)相关选修课程应具有广泛性和易懂性

选修课程一般是针对在三年级以后设置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与本专业具有一定的关系,能够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以地质素描为例,在现今科技发达的条件下,各种图像拍摄设备已经十分完善,但是手工绘制野外构造变形及沉积地层仍十分重要,因为机器拍出的照片无法对地质现象进行抽提,会将野外等多种自然现象及人类活动统一纳入图片,造成层次不清,主次不清,而手工素描野外地质现象不仅仅需要对构造变形现象和沉积地层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类,而且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才能将野外纷乱复杂的现象进行抽提和绘制,成为一副立体感强同时又能很好展示地质现象的地质素描。但现阶段由于课程改革等原因,使得选修课程范围较小,课时较少,导致选修课程主要是对基本原理、基本定义、基本方法的传授,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进行了有限的选修课程,与本专业的关联度不大,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实际教学效果不好。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综合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独立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外的一项有效培养模式,常常受到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的学生的重视,比如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各种相关专业的技能比赛都是很好的锻炼平台,这种竞赛一般没有固定的选题范围和技术路线,主要考察参赛学生对各种地质问题、工程问题多解性的分析,还考察了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学院的“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科技作品竞赛已经开展多年,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优秀的团队中多数保送研究生或者在全校甚至北京市相关比赛中获得名次。此外,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已经连续开展多年,其中涌现出不同级别的创新性项目,如2016年的国家级项目新型水泥土合成材料研究、雾霾监测与控制系统、利用废旧电动车改造发电机效率研究等,也有多个校级重点项目,学生能够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绩,且多家用人单位对能够完成此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较为欢迎。

四、结论

资源勘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存在诸多方面的欠缺,主要为理论知识方面、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方面等,即课堂所学习的理论无法应用于生产实际,故教育机构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学生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短时间内能够全身心投入社会生产当中。提高本科毕业生综合专业技能涉及众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教学,需要阶段性和系统性、实验实践教学需要针对性和时效性、相关选修课程应具有广泛性和易懂性、有效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冯佐海,缪秉魁,王葆华,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1):21-23.

[2]刘吉余,卢双舫,朱焕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特色建设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65-6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