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5期·“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4/13 9:00:0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5期

赵仲祥,赵 湘

(长江大学 a.地球科学学院;b.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旨在与沿线国家发展建立经济伙伴关系,打造全球化命运共同体。在此倡议下,人才发展是核心和关键,尤其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及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还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而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的起点,是一栋大楼的设计图纸,只有高水平的课程设计,才会“生产”出高水平的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应用型高校不断发生改变,从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同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索应用型课程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战略价值,把“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改革中,真正做到使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及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应用型课程的理念探析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于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是源于实践探索和对于课程的总结、领悟及追求。通过实践验证后的课程理念不仅具有指导意义,还构成了一种科学、规范、可持续性的课程思想和课程观念体系。课程理念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种,首先,社会教育价值取向占据重要位置;其次是高校本身的自我定位。众所周知,自我定位不同的高校对于价值取向、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均有不同的选择。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若想再次发挥自身的作用,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应局限于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应具有全球观念及国际化视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更偏向于知识转化的能力,因此,应用型人才更倾向于扎实的理论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等综合素养。

课程理念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的生活”的沟通道路展开的。为此,构成应用型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正确看待理性和功用二者之间的关系,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彼此的关系,以结构主义课程理念为主,以后现代课程观为辅,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来主动建构课程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应当遵循课程原本的原则,即课程的系统性和目标的预设性,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应用型课程理念要遵循“四位一体”的原则,即应用型课程理念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学科逻辑及学生需求相统一,每一个需求都是形成最终课程理念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四位一体”才能保持应用型课程理念的特色,将课程理念与实际需求完美统一。其中,社会需求是基石,保证应用型课程理念的价值定位;学生需求是目标,维持应用型课程理念的方向;学科需求是线索,奠定应用型课程理念的基调。总之,应用型课程设计转变理念是先导,对接现实,以满足三方的需求,着重倾向于社会需求,培养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全球化视野及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遵循。

二、应用型课程的目标设置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不仅拓宽了国际市场,还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岗位和职业需求,因此,在应用型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既要体现人的发展,又要体现面向国家及社会需求、职业需要和终生发展的需求,但是,应用型课程的落脚点在于应用,因此,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应用型课程的内涵来看,应用型课程的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学”,以及国际、地方的“需”两个维度进行考量,要求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应该了解或通晓什么(原理、理论、规律、现象等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掌握或会做什么(技术、技能、算法、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形成或具备什么(策略、认知工具、素质、能力等反省认知的知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应该与课程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以地方的优势产业和行业为基本依据,从而进行相应的课程目标的设置,以此目标培养的人才能更适应地方发展,实现需求匹配,从而提高人才的稳定性和适配性。

1.确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反映了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相统一,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就是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目标要反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与之相适应,在课程目标中落实培养目标的要求。

2.判断应用型课程目标的源头起点。应用型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一是学习者。应用型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通过收集学生感兴趣和需要的相关资料,着手课程目标的探讨。二是地方区域发展。按潘懋元先生的解释,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四个“为主”,即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其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面向地方为主”的要求直接指向“一带一路”相关区域城市,必须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经济发展及国际战略为服务目标,因此必须从“一带一路”的社会背景中分析,全方位地了解地方区域社会的需求,使课程目标的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需求步调一致。

3.确定应用型课程目标的取向。应用型课程目标的取向不可能以某一课程目标作为唯一取向,因此,应用型课程目标表现为生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结合体。因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目标一方面要体现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社会的发展要求。这种观点表明,课程目标本身是矛盾的统一,需要彼此兼顾。故而,一方面应用型课程目标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要求,所谓“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另一方面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加强课程目标的国际化。因此,课堂生态理论中的整体化原则要求应用型课程的目标必须具有整体化意识,既要“以人为本”,又要平衡社会需求。

三、应用型课程的内容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高校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增加了较多的国际化课程。众所周知,课程目标能够为课程内容指引方向、提供参考,由此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不仅要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相统一,也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使课程内容具有即时性及时代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客观依据,“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深远,应用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国家和社会的取向,在认真分析国际与社会需求、市场变化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具体内容体现了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将实用知识与理论知识、社会知识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尤其在课程内容的基础部分,应该适当加入应用性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合得更加科学,学生的接受度也将增强,从而实现在“一带一路”中的多元化发展。

1.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学科课程内容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性,因此,在选择过程中要保持其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整个理论知识架构呈现出完整性和科学性,使学科课程内容保持其内在结构及规律。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基于此,应用型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即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这三者属于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首先,基本事实是前提。任何课程内容的选择都是基于客观基础知识和理论,无论研究对象复杂程度如何,必须从中提炼出基本的科学事实。这是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探索欲的一种方法,进行发现学习的一种过程和手段。其次,基本概念是基础。基本概念是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概念之间、知识点之间要做到差异清晰,联系明确,层次分明,并且努力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基本原理是核心。基本原理和方法是科学理论知识的实质性成分。学习基本原理可以通过推理和判断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学习基本方法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学科的内在逻辑规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根据应用型课程的基本内涵,选择适合大环境的方法,有助于满足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灵活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换,从而适应目前经济共同体下的复杂性,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2.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活动课程的内容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应用型课程要顺应我国新一轮的开放,以及“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引导应用型人才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推进各方产业的合作和交流,这就需要相关人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是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当然,应用型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基本理念贯穿其中。“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应用型人才明白这是一项承接古今、连接中外的伟大事业,需要脚踏实地的态度、国际协作的能力,更需要高瞻远瞩的谋略,正因为对应用型人才的高要求,更加需要我们构建出知识、技能、创新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3.课程内容选择社会化。生活情境设计是把焦点放在生活的问题上,即放在人们所理解的机构生活和团体生活的现实上。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强调那些尚未得到满足的社会需要,也强调了人的问题。这种设计的基础有三种假设,其中一项假设是“如果学科的内容是根据社区生活各方面情况组织的,学生将能直接看到与他们正在学习的知识相关的东西”。应用型课程内容具有职业定向性、技能主导性、知识体现性、内容适用性等特点。应用型课程内容的选择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使学生能够在世界中有效发挥作用,能够处理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用型课程内容的选择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以“做中学”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四、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组织

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前期课程目标的构建为基础,同时要求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学科知识素养,学会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因而,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设计,另一方面要注重实际应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设计,注重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也将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应用型课程必将呈现国际化、全球化的特征。应用型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理论和实践中逻辑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之一。应用型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进行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着应用型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也制约着应用型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

澳大利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基于行业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963年,基于行业的学习(Industry-based Learning,IBL)是澳大利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类学士学位的教学过程中施行的一种教学形式和课程类型,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在企业工作的机会,熟悉职场环境,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对商务的理解,并有利于学生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和个人发展计划。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既可以给学生打开一扇国际化视野的窗,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广泛的社会合作项目,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在国际化企业实习工作,这些措施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学生的主修课程中融入国际化课程,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适应能力、应用能力都得到提升。基于国际行业的学习项目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国际化企业,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获得直接经验,还可以使大学、企业和学生实现共赢。另外,大学通过国际化企业具备了敏感的国际市场“触须”,及时根据各区域、各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治理体系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调整,使得课程设置具有动态性。同时,大学、行业和学生三方之间创建了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发展条件,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输送了人才,促进了发展。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