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于网络的高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20:24:51      点击:

郭艳秋

摘要: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也是多年来高职语文学习收效甚微的教学难点。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高职学生却常常因为读之不“劳”而写之不“逸”,基于超星泛雅学习平台,以教材为核心,以“读写”为抓手,以网络的海量资源为基础,以广阔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读与写劳逸结合构建交互式教与学的高职语文新课堂。

关键词:网络;高职语文;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244-02

一、师生的台前与幕后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式格局,这就决定了师生角色必须相应转变。首先教师不仅要面对已烂熟的传统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面对如潮的网络资源和更新的网络技术;其次语文学习由“套餐”转变为“自助餐”,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日复一日定材定量的知识传播到主动在各种学习材料前挑选自己想要的知识,且信息量大,内涵丰富。

1.教师——台前到幕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角色需要转变。网络环境中的语文学习,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从硬件上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培养,同时,网络宽松的环境也更加容易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基于高职学生之间的语文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和网络环境下的自控能力的差距和现状,也容易导致学习状态不稳定,学生之间习得效果差距拉大。语文教学中教师虽然要应势而转,从台前走向幕后,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方向的指引者、方法的指导者、精神的支持者。

2.学生——幕后到台前。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角色必然会应势而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讨论交流并协作解决问题。在这种交互性网络平台上,能够构建起虚拟和现实对接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学习阅读的材料。当教师走向幕后,当学习内容更加灵活开放时,学生便会不自觉地显现出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使用自己的网络技术进行语文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言语活动实践,能更好地将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时代衔接,上网阅读与在线写作便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锻炼提升。

二、教材的聚焦与延展

教材的合理使用是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读、写学习的起点,也只有立足于教材,读写结合在网络环境中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作用。

1.重构模块,聚焦读写结合点。高职语文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三个模块——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中“阅读与欣赏”模块的文本大都按照文体类别划分编排。“表达与交流”模块分为“口语交际”和“写作”两个层面,纵观1—5册教材中的“写作”大致可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类文体,且应用文所占比例更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常常依托于该单元前的两个模块,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的青春诗会,就是依托于该单元现代诗歌的阅读欣赏;第六单元的走上舞台更可看作是对该单元中两出经典话剧的亲身实践。高职语文教学想要在读写结合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准确把握读写的结合点。通过上述整理,不妨依据教材的偏向与文体类别的编排思路,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为基本框架,重新构建高职语文读写的训练顺序和学习内容,提炼出读写结合点。

2.利用网络,延展教材文本面。以议论文为例,我们找到的议论文读写结合点是“论点的确立、论据的取舍及论证的方法”,就是教材前四册的要求:第一册为“论点——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论据——为自己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册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观点”,“论证——各种方式和驳论”。议论文的写作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网络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读写资源库”,及时储备、更新资源,借助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学生在线阅读经典名篇,既可以结合教材落实重点写作目标,还可以积累素材。虽然有些学生起初只是复制粘贴,但客观上也积累了知识,提升了读写量;而爱好写作的学生则在网络读写中享受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三、读写的结合与联动

基于网络平台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就是在做中学、学中思和思中练,而读写联动作为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是具有多向性、选择性和生成性的。在找准读写结合点后,通过“仿写、变写、补写、感悟”不同层次的训练,“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及“以写促读,以读悟写”,在读写实践中将读写结合并联动起来。

1.从仿写入手。读写能力的提高在于一个“多”字,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经典语句语段,如恰如其分地比喻、恰到好处的联词、形象生动的刻画、气势非凡的排比等。如《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中的“我来到……为的是……”这样的句式,引导学生在仿写时体会诗歌写作中复沓的手法以及在表现感情上的强烈作用。仿写练习,用在应用文上,效果更加明显,加上网络的优势,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学与互联网的相互作用下自学完成。借范文之“格”,求实践之“功”,平时写作中言而无文、不知所云的现象就能够避免了。

2.从变写入手。变写的方式大致有缩写、扩写、改写、续写,它是对范文的内容或形式进行某种变动,写出与原文基本相近又有所不同的作文,是一种再创造。如《静女》,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男、女主人公的动作及心理进行扩写,还可以将其改编成一场古代青年男、女相会的情景剧,或音画、游戏、动漫、微电影。扩写和改编绝不是对原文的重复,而是把原文含蓄之处进行想象与充实,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想象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描写与叙述技能。

3.从补写入手。用“留白”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就是“补写”。如在补写《祝福》中祥林嫂与贺老六生活的那段日子。通过对祥林嫂的分析,我们发现祥林嫂一生中曾有过一段“幸福时光”,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将其补写出来。学生按要求写作时,一方面能加深对祥林嫂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写出合理真实的生活實际,必然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穷苦山里人的生活常态进行考察,通过网络的检索和阅读,学生能够找到相应的背景资料,既有文本作为经典阅读,又有网络作为历史顾问,读与写相互作用,完美结合。

4.从感悟入手。有些文章能够对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感触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将感受抒发出来,还可以直接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将进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及“以写促读,以读悟写”,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写的积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

网络环境下的读写结合与联动,能够实现个性化表达与交流,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获取素材、活跃文思,分享各自的作品,从而提升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当然,学生任意搜索出的不可能都是范文,依靠网络平台能够避免学生的盲目和不规范文段的误导,教师利用平台的有限开放性能够做到对网络文段的甄别筛选,保证数量的同时更保证了质量。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读与写不可牵强结合,更不是简单的读写对应,它是阅读积淀的潜移默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和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的契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优势,让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相联动。

参考文献:

[1]孙艳.读写结合教学的“四点式”突破[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6,(9).

[2]沈明峰.当作文邂逅网络——语文读写活动的网络化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3).

[3]杨春梅.高中现当代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4]余洁.浅谈读写结合点的选择及训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

[5]俞清秀.网络时代中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9).

[6]张鑫.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加强语文读写教学[J].教学研究,2011,(7).

[7]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8]袁华莉,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