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8 20:49:01      点击:

陈刘方

摘要:医学院校对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满足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社会发展、医学院校、医学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就业指导课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完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161-02

一、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对高层次综合性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相对岗位量增幅不大,同时社会转型对社会职业需求产生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

2.医学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当前,全国各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供着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市场开发、手续办理等系统的综合就业指导服务。但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与专业结合度不高、针对性不强,校内就业指导措施不足、方法单一且多倾向于高年级学生,医学类学生因校外医院见实、实习近两年而不便开展就业指导等现状,这些为医学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

3.医学学生对个人成长成才的综合需要。医学院校学生为理科生,在进入大学前由于高中过早文理分科等原因,自身人文知识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医学教育的特点,学科设置较单一、医学教育体制的板块分割以及医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过重等,使得医学院校学生在面对公共必修课——就业指导课时不重视,同时无论在专业课、选修课还是学术讲座等方面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远没有综合性大学多。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就业指导课程管理的思考

1.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领导机构。继续发挥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机构与制度建设,使经费落实有保障、人员配备有制度、办公条件有改善,为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组织思想引导和经济基础保障。

2.加強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专门机构建设。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研室的建设,提供专门的教学及研究场所,落实经费保障,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对全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研究、组织、实施、督察与考核等。

3.重视各二级院系充分参与的作用。完善“学校领导主抓、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统筹、各二级院系为主、全校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各院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各院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重视、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工作实绩、理论研究与工作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打造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全员化为基础,以专业化为保障,采用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结构进行组建。前期,可着力推荐具有教师资格证且有意愿成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老师参加培训,获得就业工作专业知识及资格证书,聘任有相应资质的本校教师负责部分课程教学。后期,可着力选聘医学类专业课程骨干教师、社会专家学者以及医疗卫生界人士,以丰富课程的多样性、提升课程的趣味性、拓展课程的实用性。

2.培训使用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处于“父母”地位,是第一榜样与启蒙老师。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离开不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辅导员老师,要培训利用好这支队伍,使辅导员能够认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方向、了解职业发展理论与模型、懂得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熟悉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手续办理,能够为所带学生提供部分就业指导方面的咨询与帮助。

3.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医学院校要以就业和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专业结构设置调整,加强与医疗卫生单位的联系,拓展学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新形式与学生就业新渠道。如:继续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开展市场调研,拓展就业市场;积极参加各地、各类人才洽谈会和校企对接会,大力宣传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发布毕业生的生涯信息,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尝试开展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训练,成为在校大学生的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积极做好与长期就业单位的联系沟通与资源共享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1.建立完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当前,坚持就业指导全程化建设,形成制度化的就业指导与教育体系就是要将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了解认识就业形势、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就业技能指导带入到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和专业特点,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分类指导,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不断调整优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

(1)认知探索阶段(大学一年级)。开设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一上学期主要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大一下学期主要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职业测量工具认识自我,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和性格兴趣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2)技能训练与综合素质提高阶段(大学二、三年级)。引导培养学生以拥有广泛的公共基础知识、稳固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及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为重心,积极获取相关必备的证书。如,英语四、六级,国家计算机、普通话等基本能力证书。大二第一学期,可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相联系开设简历制作课程,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简历的构成模块,熟练掌握用word制作完美简历的实用技巧。大二第二学期,可开设求职礼仪、形象管理相关的现代大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知识课程,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

(3)心理调适与就业政策熟悉阶段(大学四年级)。大四年级,学生需要临床见习以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可开设就业心理调适与就业政策法规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以增进心理调解适应能力。

(4)角色转变与就业冲刺阶段(大学五年级)。这一阶段,学生将有近一年的时间用于积极参加临床实践,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实践,丰富和完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由于实习医院校外分部、管理分散、个人就业需求不同,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可利用固定的每周咨询日、就业信息短信发送、电话咨询辅导等主要手段进行就业信息指导及个别化的就业指导,宣讲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针对医学生求职的个体特征开展包括就业心理辅导、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形象设计、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内容的综合性咨询服务,以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重視和完善第二课堂就业指导教学。

(1)巩固完善好“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教育,让医学类学生利用好每一个寒暑假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并加深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开展各种就业与创业大赛,如就业经验交流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大学生形象礼仪展示大赛等。

(3)引导管理好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让学生之间通过举办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沙龙、网络论坛等各种形式的交流,达到考研、就业创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4)充分发挥好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就业指导的积极作用,让广大家长参与到学生就业教育中来,谋求学校与家庭共同发挥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5)管理使用好大学生“创业基金”,引导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聘请校友和用人单位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创业考研指导和创业考研辅导等。

参考文献:

[1]许振珊.医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50-51.

[2]余友情,宋天华.创建高校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的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3]吴康妮.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再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33-3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