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试论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4:14      点击:

张天阳 杨冉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孔子德育思想中的孝悌理念,归纳了孝悌思想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和启示,探讨了孝悌思想对个体身心发展以及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孝悌;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78-02

回顾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发展史,孝道一直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孝道源起于孔子的孝悌思想,尽管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伏曲折,甚至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但却始终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我国的宗法社会。

一、孝悌思想概述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发展到周代孝道已经成为普遍的道德伦理:“成王之孚,下士之式,用言孝思,孝思则维。” 在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由此观之这个时期的孝的思想多指侍奉父母,尊敬长辈。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孝”的内涵,并演化出“悌”,即敬兄。孝和悌横纵结合成为了孔子德育思想立体化的基础。在孔子看来“仁”是“德”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 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歟。” 实现“仁”的方法不是通过学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孔子认为只有懂得孝悌之义才能成为有仁德的人,当行使孝悌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孝悌的教育应该先于智育,智育要寓于孝悌的教育之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孝悌思想之核心在于“孝”,即如何处理好上下关系的道德规范,主要指对父母的态度,主体内容可归纳为孝敬与顺从。孔子把孝分为两个层次:“孝养”和“孝敬”。孝养是名义上的孝,孝敬是实质的孝,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加入了感情方面的因素,是否给予父母发自内心的关怀。“事父母,能竭其力。” 同时还需“竭其意”。孔子以为“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人类情感的本能。“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二则以惧。” “父母在,不远游。” 都可以窥见孔子所谓的孝不可流于空洞的形式,更要有关爱融于其中。此外,孝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顺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不可恣意忤逆反抗父母,这是最基本的层次,更高的一层是“承意守志”,“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个人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履行孝道时应将自己作为父母精神的延续,以父之志为己之志。“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二、孝悌思想的历史价值

春秋是一个动乱的历史年代,大量“僭礼”的事件发生,原有的宗法性宗教土崩瓦解,宗教观念发生动摇。孔子的孝悌思想是当时重建宗教伦理观念的重要工具,使人们回到既有的伦理道德评价轨道上来,并全面系统的发展了先秦时期以往的孝道观念。为忠、恕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成为之后几千年中华民族本质的意识形态。有论者批评孔子所倡导的孝道观念是保守落后的,是为奴隶主阶级奴化民众服务的,后又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桎梏了我国民族思想的发展。

三、孝悌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为孔子德育思想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孔子的孝悌思想伴随儒学经历了汉代的重大发展以及魏晋、宋明和清末的三次重大外部冲击,尽管期间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但依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维系着我国民族的各种道德准则的运行。孝悌思想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可分为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个体道德素质的发展会促进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也会促进个体道德素质的发展。

1.孝悌思想与个体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国民的道德水平、道德标准日益受到来自于物质满足的威胁,甚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法理以外的道德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人与人之间情感日益冷漠化、物质化,这个时候孝悌思想的重建与传播有着重大的意义,孝悌思想寓于个体日常的生活之中,有其具体的内容,有助于去除当代德育内容的空洞,有助于规范个体行为,增强个体关爱与责任心的养成。(1)促进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家庭是个体发展的源头和重要场所,家庭伦理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个体对父母兄弟的感知是个体最基本的本能,所以对孝悌的学习是符合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个体自幼认知到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并籍此内化为稳固的习惯。个体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父母及其亲人,最先认知到的也是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家庭的伦理,所以孔子认为教育的初始应开始于此时,开始于家庭,开始于孝道,推己及人,由看的见的,感受的到的父子母子关系进而推广到社会上的君臣兄长等人际关系。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种观点发展到今天依然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孝悌教育开始,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点到面,使人们易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接受和升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诚然应该摒弃封建的忠君思想,但是我们可以将其发展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2)促进个体行为的规范化。行为是个体思想的外在表现,受到社会文化历史、法律法规和思想道德标准的约束。孔子的孝悌思想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更非随意为之的行为。当孝悌思想成为一个社会及其成员的集体潜意识时,它就具备了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功用。(3)促进对个体的情感教育。在行为上的约束只是外在强制性的,孝悌思想更呼吁用“情”重建日益冷漠的社会。在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西方大量的先进事物涌入我国,同时带来的也有在思想上的污染,出现了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精神文明建设无力等现象,我们要正视它们,预防和消灭它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新对孔子的孝悌思想加以重视,进而促进对个体的情感教育,基于血缘关系的血亲之爱进而推之对社会的情感与关爱。

2.孝悌思想与社会发展。孝悌思想对社会发展的现代价值在于其对整个社会文化进步的影响。社会作为整体因素,它的发展基于个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可以某种先进的思想文化指导社会及其个体的发展。孝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当代的中国依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同时对构建和谐世界也有其重要价值。孝悌思想完善了民众的认同机制。在古代,孔子使孝悌理念跳出封建王室的小圈子,把目光转向整个社会和广大民众,从广大民众的内心世界为孝悌的合理存在找到了人性的根基。

四、小结

孔子的孝悌思想是随着家庭和社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包含和体现着中国古代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智慧,对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都有着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

注释:

(1)《诗经·大雅.下武》

(2)《孝经》

(3)《论语·学而》

(4)《论语·学而》

(5)《论语·学而》

(6)《论语·学而》

(7)《论语·为政》

(8)《论语·里仁》

(9)《论语·里仁》

(10)《孝经》

(11)《论语·学而》

(12)《论语.子张》

(13)《论语.学而》

参考文献:

[1]宋红霞.试述孝悌理念的形成及现代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18-20.

[2]贾继海.曾子对孔子孝道观的继承[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70-73.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曲铁华.中国教育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