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浅谈“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4 20:30:31      点击:

胡小京 张文娥 熊光元

摘要:为提高“花卉学”课程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花卉学”教学现状的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花卉学”教学改革的方法,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优化整合。

关键词:花卉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N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097-03

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及城市规划发展状态下,花卉在居家、办公和城市装饰美化中担任重要的角色[1]。花卉业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及区域经济增长中最富有活力的产业之一[2]。因此,加强“花卉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用花卉,掌握其生态习性、生产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花卉业发展及城市园林规划等奠定有力的基础,是成为花卉高级技术人才的必修课程之一[3]。

一、“花卉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有待更新。当前很多“花卉学”知识内容相对陈旧,与现代生产技术脱节。同时也与多个边缘学科内容交叉重叠,如“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苗圃学”、“花卉学”等都涉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内容。这些情况常会造成重复教学;有些教材基本属翻版或改良,且实验课大多缺乏统编教材,未适应课程教学实践要求[4]。因此,教材内容及技术的落后,以及实验课知识的缺乏都是该课程存在的首要问题[5]。尽管教材一直在更新,讲授教师对内容做出了拓展,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对花卉实践者的知识广度、深度及技能的需要[2]。

2.讲授方式单一。“花卉学”知识点多而散,多专业术语。高校大多以室内教学为主,常见的有“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尽管多媒体课件、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展示丰富多彩的园林花卉种类及应用图片,但也只是初步观赏,一闪而过,印象不够深刻[2]。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发散性思维[6]。

3.教学时间受限。多数高校将“花卉学”归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时间只有一学期,与英语、政史类、高等数学等基础性课程同时开设,但教学时数往往有限,常出现学生反映“花卉学”课程学习内容不够精细。实习内容又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实习观察、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进而对花卉实际应用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学以致用[4,6]。

4.课程系统性差。“花卉学”既是专业基础学科,又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在实际中却无法兼顾,很多高校甚至删减或者弱化一些相关的课程,比如所应具备的“土壤肥料学”基础课程和“花卉学”所衍生的“植物配置”、“园林造景”等应用性强的课程。由于对该类知识缺乏整体系统学习,导致学生理解应用能力差,不能够实践应用,甚至流于形式。

5.教学与社会实践脱离。“花卉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6]。(1)教学与科研生产脱钩。通常由于科研资金匮乏,欠缺必备的生产及科研条件,设施设备得不到更新和满足,甚至还停留在镰刀锄头上,从而影响学生的科研能力及从业后的技术创新[7]。(2)教学实践环节少,校企合作少。农业高校与花卉企业沟通不畅,企业因得不到一定的利益互惠,同时缺乏激励机制和成本补偿,大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不愿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形成校“热”企“冷”的局面[7]。

二、应对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1)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根据新形势下花卉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培养花卉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并依据当地优势花卉种类有选择、有重点地区别,及现行的新优花卉品种、新技术等内容制定教学大纲;注重花卉应用技术的讲授,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紧跟科学前沿和时代发展。同时,注重课程理论教学设置的系统连贯性,让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理解“花卉学”有关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花卉相关行业提供必要的知识贮备[4]。(2)选用合适的教材。在教学中,优先选用新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可结合本地花卉生产的季节时令,自编讲义、实验和实习指导书。使其既符合学生学习,又能有效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注重开放性实验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熱情,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通过理论教学和亲身实践充分获得对“花卉学”知识的认知[3]。(3)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由于“花卉学”教学内容的安排难以与花卉植物的物候期取得一致,因而严重影响学生对花卉种类的认知、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实践技能的掌握。高等院校如将“花卉学”的教学时间设置为一学年,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花卉的生长周期和生产周期。按照花卉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容体系[1-2,6]。

2.丰富教学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1)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多采用“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积极创新的精神[6]。依靠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技术手段,应用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进行教学。如采用影像、多媒体教学等,也可将电脑软件融入现代教学中[8]。加强课件图片和动画的应用,丰富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等优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易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授课质量[9-10]。采用教师边讲、学生边练,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讲练教学法,使学生真正掌握“花卉学”教学内容,实践技能。(2)趣味教学,通俗易懂。通常识别花卉种类较为枯燥,但可以引用诗词、名句,植物的趣味性特征或花语并加以联想发挥。如:梅花可引用咏梅诗;兰花可用“身在深山自芬芳”概括它的特性;醉蝶花象征神秘,薰衣草象征浪漫爱情。还可引用别名的方式,如半枝莲别名太阳花,由太阳花又引出“花时钟”,让学生了解花开大致都有一定时间[10]。还有花名与动物名称相关的花卉,可联想动物的形态特征,如鸟巢蕨、孔雀草、鹤望兰等。还有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花卉谚语生动描绘花卉的习性,如“月季不剪枝,来年花朵稀”、“春分分芍药,到老不开花”等[1]。如此既让学生一目了然,增添了无限情趣,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设置悬念,引人入胜。首先通过提问和布置课外思考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好习惯,并以富有趣味的题目切入,如中国十大名花、岁寒三友、花卉之最、各国国花等。其次,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科技论文,培养其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另外,除向学生提供教材和实训指导外,还应向学生推荐园艺花卉业相关网站、网址,让其充分利用学习工具,从互联网、图书、文献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获得许多课内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1,6,11]。(4)专题讲座,分组讨论。在教学中采取专题讲座、分组讨论等形式,可以是任课教师,或业界专家、学者,也可为学生自主举办讲座。通过介绍一些“花卉学”的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最新进展。也可布置一些课外讨论任务,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对学科专业新动态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和教师专题讲座的形式,创设博学多闻的学术氛围,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3,6,10]。(5)因材施教,丰富教学。为达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可为不同专业学生增设选修课,教学内容可以实用一些、丰富一些、“美”一些,适当调整教学时数。选修课可以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推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整体优化课程体系[11-12]。

3.完善考核体系。提倡以能力考核为主导的思想,建立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科学评价模式。提高平时多元考核,可以笔试、口试,结合论文、调研等多元化形式,进行阶段性、随机性考核,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发挥考核的教育功能[2,12]。

4.加强实践教学。(1)走出课堂,现场教学。应密切关注花卉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将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等融入实践教学,这也是解决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重要途径之一[6,11]。通常“花卉学”实验课的教学时数有限,满足不了学生对实践的需求。教师多组织学生到各类型的苗木基地、花圃、园林绿地等进行参观、学习、调研。这样,教师边讲解,学生边观察、边实践,利用实地实物强化和验证书本理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其对花卉的识别、应用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进而加以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很好地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强化了理论和应用实践教学[2,6,10]。(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了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高级实用人才的需要,结合本课程特点、教学内容、科研方向、学生兴趣等诸多方面,充分利用研究设施设备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小规模的生产实践,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查找文献资料,拟开题报告,进行花卉生产技术或理论基础科学研究,综合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使教师及时知晓学科前沿动态,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教学中去[3,8,11]。(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实践锻炼。专业实习可分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在校内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负责管理数种花卉品种,或者动手制作水培花卉等。还可根据学校及周边的具体情况和季节,承担相关的项目任务。校外实践,注重校企双向合作。通过与园艺花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结合企业生产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可获得新理论、新技术,提升知名度,減少科技投入,形成高校与生产运用相结合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13,14]。(4)社会参与。为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花卉业发展的新动态,可依据季节变化和课程进展,机动、灵活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开展鲜切花市场调查,市民养花技术咨询等活动。积极参与花卉的生产与销售。参与花卉苗木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参观花卉市场及周边公园绿地等。还可利用寒暑假到各地的花卉生产单位参与生产实践、学习技术知识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对“花卉学”知识体系的要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3,8]。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改革“花卉学”课程教学,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任重道远,需要长期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使花卉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以培养更多适应当前社会迅速发展、掌握现代农业技能的专门人才[6,12]。

参考文献:

[1]杨治国,吴学群,张孝金.高职《花卉生产技术》趣味教学法探讨[J].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2009,(8):132.

[2]柏玉平.立足岗位突出花卉学课程的应用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88-89.

[3]胡绍庆,陈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花卉学》教改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2011,(3):166-167.

[4]廖咸康.园林植物类课程现状与教改对策[J].现代园艺,2012,(17):93,58.

[5]柴慈江,刘峄,赵国防,等.花卉艺术学课程特色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13(4):57-60.

[6]芦建国,张昕欣.关于《花卉学》教学的讨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76-178.

[7]陈琳.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以果蔬花卉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276(11):173-174.

[8]胡大有,王爱云.园林专业《花卉学》教学改革尝试[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224-225.

[9]吴友根,周开兵,李雯,等.《园艺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2):105-108.

[10]余红兵.风景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3,(1):45-47.

[11]刘武,章玉平.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206-208.

[12]郑志勇,王德芳.高职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教改探索[J].教学研究论坛,2009,(6):63-64.

[13]周玉珍,成海钟,陈立人,等.高职《园林花卉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18-119.

[14]郑世英,苏荣存,郑芳,等.地方本科院校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218-22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