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

基于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3-11 20:43:57      点击: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43-2

  0 引言

  经过从1997年至今近20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大学生创业教育也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合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对促进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进行探讨。

  1 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基于青海大学的调查

  1.1 创业意识现状

  创业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创业这一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52.20%的学生只是片面的以为创业就是开创一份事业;而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度也不是很高,对创业不感兴趣的达到20.80%,很感兴趣的只有14.10%,绝大多数大学生持一般的态度。在毕业后职业选择上,76.90%的学生会选择“到企事业单位上班或考公务员”,只有16%的大学生会考虑“自主创业”。而在创业动力上,“不想给别人打工,想自己当老板”和“想赚大钱”分别占20.10%和24.20%,大多数觉得创业最大动力是 “解决就业问题”,占36.80%,只有4.90%的人是出于兴趣爱好。

  1.2 创业能力现状

  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为了实施自己的创意、计划而从事的具有一定风险的活动所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本领。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只有27%的人因为有打工的经验,家人或亲戚也创办过企业,受家人的影响,有了创业的想法,对创业很自信。有19.80%的学生对创业迷茫,不知道创业好不好,会不会有风险,再加上对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也不是很了解;有43.60%的学生认为创业有一定的压力。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创业需要方面只有1%的学生认为可以满足,而45%的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满足创业的基本要求,对自己不太相信,以至于害怕失败,害怕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够坚持下去,怀疑自己的能力。

  1.3 影响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调查结果进行总体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普遍较差,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青海省高校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基本需求所致,调查中40.50%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和相关的创业类培训或讲座。

  2 青海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较差是由于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需求,以往的创业教育大都较零散、不系统,并且受益面较小,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2.1 对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证书应成为21世纪现代人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这一“将接受过创业教育视为大学生应有的第三本证书”的理念没有在青海省高校中完全树立,也没有充分、全面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开展创业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是基于国家和省级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较多属于“感性的功利”,更多的是将创业教育看作是“教育创业”,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临时举措。

  2.2 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一目的,离不开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科教学、专业教学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形成。青海省高校创业教育仅仅局限在开设了个别创业教育课程,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SIYB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层面上,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3 缺乏创业教育专业师资

  青海高校“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缺乏相应的创业教育师资储备和接受过系统培训进修的创业教育师资,多数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都是由从事经管学科教学的专业教师或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转过来的。缺乏创业教育专业师资成为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 促进青海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探讨

  3.1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青海省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对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在高校这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3.2 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青海省各高校校情不同、专业各有特色、学生实际情况各异,因此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上应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同时,体现差异、立足校情、突出特色,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3 改变创业教育师资现状

  创业教育师资是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储备,对热衷于创业教育的老师通过进修培训、学习交流等形式促进提高,同时支持教师获取“创业咨询师”等相关资格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另一方面,要增加教师的实践经历,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到创业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同时,吸引成功创业企业家到学校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做兼职教师及创业导师。

  3.4 注重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实验室、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并切实发挥作用。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ERP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开展创业交流和创业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总之,青海省高校面对创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只有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变创业教育师资现状、注重创业实践,才能为青海省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支持。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